“炒一炒”学术如何

“炒一炒”学术如何

潘益大(本栏责任编辑)

朱杰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

潘益大:近来,舆论界对某些人动用公款恶炒明星屡屡曝光,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学术界寂寞依然,不少人黄灯青卷,不改初衷。两相对照,既令人感慨,又令人敬佩。

朱杰人:是这样。前不久在我们古籍所与贵报联合举行的“古籍整理与文化建设”研讨会上,很多学者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话题:干我们这一行的,要耐得寂寞,甘于清贫,要有献身精神。

潘益大:干任何事业都得有献身精神,搞学术研究、文化建设同样如此。

朱杰人:文化,特别是高雅的文化,不可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就决定了它的贫困。而文化精品(例如古籍的整理和研究)的产生,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需要收集详尽的原始资料,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中披沙沥金,需要潜心的研究和考辨,这又决定了从事这一研究的再贫困。所以,有人打趣说:选择了学术研究之路也就是选择了贫困之路。

潘益大:仔细想想,这话也有一定道理。纵观中国文化史,在学术上成绩卓著却潦倒一生的例子比比皆是,司马迁因搞学术研究而陷于贫困就是一个典型。

朱杰人:记得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讲的第一课就是,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思想准备。现在想来,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搞学术研究最忌的就是浮躁和急功近利。学术界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十年磨一剑”。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是靠沉静潜心磨出来的,追逐名利,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心猿意马,是决计做不好学问的。

潘益大:书斋之外的世界确实精彩,而且会越来越精彩,由此更反衬出学界的无奈和尴尬。巨大的诱惑不能不对学者产生强烈的冲击,以致出现分流和分化,有人下海,有人出洋,有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在社会转型期这也在所难免,而留下来固守阵地的人责任就更重大了。

朱杰人:面对贫困和寂寞,仍有大批志士仁人一如既往地为学术、文化建设而默默耕耘,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绵延不绝的缘由吧。我们的古籍研究所穷得叮当响,但在我就任新一任所长时,全所同仁对我的最大希望不是创收赚钱,而是希望我为大家多争取一点科研项目。窥一斑而知全豹,偌大个中国,甘愿为学术、文化而献身的大有人在,似乎不必为亡文亡种而杞人忧天。

潘益大:不久前,我的《恶炒明星出场费》一文发表后,就收到你们学校一群研究生、博士生的来信。他们在每月仅一百多元收入的情况下,依然埋首学术研究,很令人感动。学术界的清贫恐怕暂时还难改变,所幸的是,目前从上到下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其中当然也包括推动学术的繁荣,相信有关部门会采取具体措施改变学界的现状。

朱杰人:我想,学者们甘于贫困,与社会对他们的关心、扶持是两码事,而后者正体现了我们的优越性。就以文化来说,“星”们的一曲十万金,与学术著作的千字十文;“大款”们的挥金如土,与学者们的穷困潦倒,怎么说也不成比例吧?这就需要调控,需要干预。俗文化撑死,雅文化饿死,能不能请撑死的吐一口出来,救济一下快饿死的呢?总之,诸如此类,我认为可以为高雅文化,为坐了几年几十年冷板凳的学者们做一点雪中送炭的实事,这方面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

潘益大:我说句笑话,有眼光的人来“炒一炒”学术如何?虽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学术研究价值的合理回归只是迟早的问题。

(原载于《文汇报》1993年12月9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