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建设的文化

儒家文化是建设的文化

把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对立起来是毫无根据的。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不能离开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它是比血缘关系更重要的生存与发展基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凝聚力主要不是靠血缘而是靠文化。以汉字为例,它的特殊形态是维系中国社会长达数千年之久的统一与团结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仓颉造的是拼音文字,那么,上海人就听不懂吴方言以外的话,看不懂吴方言以外的人写的文章。以中国地域之大、方言之多推而论之,最终必导致分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虽是儒家文化。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建设的文化而非破坏的文化。孔子一生到处推销自己,但处处碰壁。因为他那一套不合当时之宜。汉代大儒叔孙通投靠刘邦后,推荐给刘邦的都是些“打砸抢”分子。他的弟子很不满,叔孙通告诉他们:不要急,有用得上你们的时候。果然,汉一统天下后,叔孙通及其弟子大行其道,受到刘邦的宠信。这段历史很能说明儒学作为一种建设性文化的特点。儒学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有序,而社会越是走向稳定、成熟,就越能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反观中国历史:魏晋便出现过一段对儒学传统大破坏、大冲击的时期。那时,中国社会恰恰显现出极大的无序——统治者骄奢淫泆,滥杀无辜,士大夫沉湎酒色,社会动乱不已,经济受到极大破坏,最终导致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大分裂。

当然,传统文化绝非万应灵药,更不是什么“国粹”。它确实有消极、反动的东西。中国的落后,正是历代统治者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面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的结果。但这绝不能代表整个传统文化,更不能因此而把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资本主义有可以为我们所用的东西,封建主义也有。问题在于分清糟粕与精华。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在思想、文化建设上也必须借鉴这一经验。马列主义是一种外来文化,这种文化只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国这方土地上生根。所以,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改造、利用,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本身的需要,它还应有更深刻的社会与历史意蕴。

(原载于《文汇报》1992年6月3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