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中作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当作于玄宗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与《逢入京使》为同一时期之作。“碛qì”指沙漠荒滩,此诗当作于十五月圆之夜的戈壁滩上。

“走马西来欲到天”二句,写赴边道里辽阔及途中新异的感觉。作者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走马”一词语出《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是赶马疾行的意思。“西来”指赴安西、北庭都护府,“欲到天”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给人形成的错觉。有作者其他的诗句相佐证:“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过碛》)“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辞家见月两回圆”,是说时间,也是写景。作者离京,在西行的途中,走了将近两个月,但目的地还没有出现。戈壁滩上看到的月亮,因为没有遮拦,应该是更大更亮吧。而客中看到圆月,能不思家吗?一路上看到月的阴晴圆缺,能不感伤离别吗?何况这是塞上呢。此外,提到“见月”,可见夜幕降临,对三、四句写投宿,又是预为铺垫。

“今夜不知何处宿”二句,就投宿发出一问,而以景语作结。行人戈壁滩上,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连一处安全隐蔽的地方都找不到,一切都暴露在月光下。今夜上哪儿去住呢?这是一个令人发怵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没想到作者不了了之,竟以景语结束:“平沙万里绝人烟”。这可以是一声叹息,面对“绝人烟”的沙漠,欲投宿而无法可想;也可以是发自内心的赞叹,为月光下辽阔无边的“平沙万里”的景象,感到震撼。不管是边塞的圆月也好,万里平沙也好,都是在长安不曾有过的新感觉、新印象。

昔人读此诗,多从艰苦着眼:“马上真境,未尝行边者,不知此苦。”(李攀龙)“投宿无所,则碛中无人可知矣。”(沈德潜)“此诗但言沙碛苍茫,时回首中原,自有孤客投荒之感。”(俞陛云)等等,不为无见。但是多数人忽略了岑参的个性。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他常常以与其他人不同的、审美的态度,来歌吟边塞的新感觉、新印象;以外来者惊喜乃至错愕的神情,宣布着对边塞赏心悦目的发现。“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就包含着发现的惊喜,诗人微妙的语气,最需要读者细心体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