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序二

潘建国

北大素有研治古典小说的学术传统,民国时期蔡元培、鲁迅、胡适诸先生,于中国古代小说专学的兴起演进,筚路蓝缕,居功至伟,自不待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吴组缃、林庚、周强、周先慎、马振方、陈熙中等教授,亦各有专攻,论著卓然,燕园内古代小说研究呈现出一派蓊蔚气象。然而,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古典学渐趋衰落和边缘化,北大中文系也不例外,古代文学研究室从原来满编的二十二位教师,缩减到如今的十四五位,其中相对较为侧重小说研究的,只有刘勇强、李鹏飞和我三人而已。我们三人虽自知才疏学浅,无力挽狂澜于既倒,却都是真心喜爱稗史之学,也不甘心这燕园内已燃烧了近百年的小说研究薪火竟烬灭于吾等之手。于是,在各自努力教学科研之余,总想着能够有机会凑在一起,做点事情,发些声音,纵然结果只是开出几朵寂寞的小花,也终究可以存留下些许往日繁花似锦时的芬芳颜色。

就在此时,《北京大学学报》程郁缀、郑园、管琴等老师,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愿意在其宝贵的版面中辟出一块,支持我们开设一个小说研究专栏,于是就有了这组《古代小说前沿问题丛谈》。笔谈从2007年正式开谈,每年一次,每次三篇文章,居然坚持了十年,分别围绕古代小说研究的基础、角度、方法以及文体、情节、人物、主题、结构、语言、时空、素材(本事)、当代性等十大专题而展开,或清理,或反思,或探索,略有寸进,不无小补,庶几可以无愧于《学报》诸君的支持以及我们十年的坚守。十年之中,我们不知为了笔谈聚商过多少次,常常为了一次笔谈的主旨,反复论证,直至确定可以展开的角度甚至细节,然后,三人各自成文,文章刊出时虽是独立署名的,但行文之中实际也包含着若干我们共同的见解和心得。如此寒来暑往,我们竟然写出了三十篇笔谈文章,这真是一件值得快慰和自我嘉许的事情。

而对于我来说,十年笔谈的意义尤非寻常。因为这十年,恰好也是我举家北迁寓居京华的十年,时光匆匆,云烟如梦,感慨系之。我的学术兴趣一直比较偏重文献考证,也不太擅长撰写理论思辨的文章。十年来,勇强、鹏飞两兄惠我实多,他们对于小说文本的细致解读和精彩挖掘,对于小说理论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缜密阐述,那些闪耀在字里行间的智慧光焰,时常让我感佩至极,并且有了学习模仿的冲动。所谓“近朱者赤”,在他们的影响和鼓舞之下,我居然也顺利完成了当年自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令人庆幸的是,十年笔谈也让我收获了一份真挚的情谊,我们三人在纯粹的学术讨论合作之中,奇书共读,疑义相析,琢磨切磋,彼此欣赏,这“友谊的小船”从来就没有翻覆的顾虑。所以,此刻,当我整理完笔谈文稿准备付梓之时,内心充溢着温暖的情愫,人生又能有几个如此美好的十年?自当感之念之,珍之惜之。这本小书不仅记录着我们十年的生命痕迹和事业成长,也见证着一段未名湖畔薪火相传砥砺同行的学术因缘。或许,我们真的还可以“聊发少年狂”,再来开启一个崭新的十年之约。

丙申岁末霾日海虞潘酉堂识于两靖室灯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