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范仲淹

(989—1052)

字希文,北宋名臣。自幼饱读诗书,忠心报国。对外,曾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挂帅戍边,敌人不敢进犯,有“小范老子”之称;对内,发起了庆历革新运动,为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奠定了基础。其词作存世仅五首,却跳出了早期宋词喜写艳情的题材框架,风格沉挚真切,直接影响了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去世后谥号“文正”,人称范文正公。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 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大雁从这里飞去衡阳。

②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马鸣、羌笛、号角等声音。

③ 角:古代军中使用的一种乐器。

④ 嶂:如屏障一般耸立的山峰。

⑤ 长烟:直而高的烟。

⑥ 燕然未勒:意指没有打败敌人。燕然,山名,今位于蒙古境内;勒,在石上刻字,出自《后汉书》,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匈奴直至燕然山,在石上刻字记功而返。

⑦ 羌管:即羌笛。

【词译】

边塞的秋日风景轻易就引起了我的愁绪,狂风呼啸,战马嘶鸣,号角声声里,就连大雁也毫不留恋地离开了这里。群山环绕,落日的余晖斜映着直上的轻烟,孤零零的城池紧闭着城门,不知道何时才能为胜利而开。

一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我就忍不住愁思泉涌,不得不小酌几杯才能慰藉这思乡之情。但戍卫边塞是我的使命,纵然操劳到头发都白了,也要和西夏人战斗到底,不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决计不会回去。夜色降临,霜寒露重,听着悠悠响起的羌笛,我想战士们大概也无法安睡吧,也许早就流下了思乡的泪水。

【评析】

从1038年起,西夏人连年侵宋,宋军边防疏漏,毫无战斗力,结果是一败再败。1040年,范仲淹挂帅戍边,赴任延州。这首词便是他在延州率军抗敌时所作,真实地反映了边塞的军旅生活,上阕摹景,下阕抒情,苍凉悲壮,真切感人。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时间、地点及内容。大雁、边声、落日、孤城……这一个个意象生动地组合出了一幅荒凉、萧瑟的场景。将军背手而立,衣襟在狂风下猎猎作响,眼神中充满对战争的忧思,他所看到的风景自然也弥漫着苍凉之意。“长烟落日”颇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神韵,写出了塞外辽阔壮丽的风光。

看到延州这般满目苍凉,将军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思绪涌动。将军在下阕自抒胸怀,虽然忍不住饮酒解愁,但却并未忘记自己的使命,心中所想仍然是如何打败西夏人,但却苦于想不出好的对策。“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情感可说是非常复杂,既充满战胜敌人的决心,又隐隐透露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这种复杂的思绪融入乡愁,让将军不由得以己度人,在深夜里猜测起戍边战士的心理。

全词近于白描,读来让人不觉在脑中勾勒出一幅荒凉的边塞景象,将军思念家乡、忧思战争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与上阕景物描写相比,下阕的“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直抒心意,尤显悲壮。

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在宋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早期宋词多为风格柔靡的艳情之作,很少有人用词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更没有这样苍凉悲壮、气魄宏大的作品,它是宋词词风转变的开端。此后出现的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也多多少少受到了这首词的影响,可说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