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

韦应物

(737—792)

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故世称“韦苏州”。少年时曾为玄宗侍卫,行事放荡。764年至791年先后任洛阳令、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任地方官吏,经常自我反省,勤政爱民。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幽闲谈,为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是中唐时期艺术造诣较高的诗人。

调笑令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词译】

秋去冬来,燕支山下的草原枯黄一片,薄薄的积雪覆盖其上,远远望去是一片荒凉的景象。不知道是谁把一群骏马放逐到这里,马蹄狂奔而过,徒留一阵草屑雪沫在空中飞舞。有一匹马儿没有跟上马群的速度,独自被遗留了下来,它东张张,西望望,却无论如何找不到回去的道路,只好焦灼地用四个蹄子刨着积雪的沙土,不停地哀鸣嘶叫起来。可是天色早已晚了,眼前只有茫茫无垠的原野,哪里还看得清来时的路呢?

① 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胡在古代泛指我国北方、西北方,出产品种优良的骏马。

②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河西走廊的甘凉交界处,山下是水草丰美的牧场。

③ 跑:音同“刨”,指马蹄刨地的动作。

【评析】

现存唐代创作时期较早的《调笑令》,一首为戴叔伦的“边草”,一首为韦应物的“胡马”,前者写戍边士兵思乡的“愁绝”之苦,后者则通过胡马表达边塞生活的严酷,两者虽然运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但同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在思想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调笑令》以胡马为主角,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戍边士兵迷惘、孤独的心理,寄托了词人对戍边士兵的同情之心。

全词以连亘的群山和无边的大草原为远景,以一群狂放奔腾的骏马为中景,以一匹迷路的胡马为近景,展示了壮阔苍凉的大草原风光,给人一种“胡马啸西风”的悲怆之感,极具艺术感染力。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以叠语起首,充满对骏马的慨叹之情。“远放”二字的运用含义深刻,表现了骏马空有千里之能却无处施为,反被远远放逐的悲剧,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一匹失群马儿迷路时的神情姿态,非常传神,将马儿焦虑、着急、迷惘的心理状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词人为何要将一匹马儿写得如此人性化呢?实质上,词人是以马儿来象征戍边士兵,反映他们在漫长的戍边生涯中彷徨、迷茫的心理,所谓的“路迷”反映的仍是一种想家思归的心情,这与结尾“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相互烘托,思归而不得归的悲凉之感让人如临其境,感受很深。全词气象壮阔,语言清晰,虽无一字写人,却婉转表达了人的心情,艺术手法的运用别具一格。

不过,正因为象征手法的运用,历来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词的内涵另有看法。有人认为这首词是讽刺北胡想要侵犯唐朝边境的可笑妄想(这时候胡马象征的就不是戍边士兵,而是胡人了),也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的是“人的一生东驰西突好似胡马,最后却不知归宿在何处”的惘然情感。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前后讲得通,读者不妨也可自我解读一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