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
(732—774)
字子同,号玄真子,别称张龟龄,唐代诗人。三岁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时因道术所长成为太学学生。弱冠之年得太子李亨青睐,赐名志和,从此进入官场。十年后,挂冠而去,遍游山水,最后隐居在湖州城西西塞山。774年,前往拜会大书法家颜真卿,同游时不慎落水身亡。诗词多写隐居生活,格调高逸,有五首《渔父词》传世,描写美好的自然山水,抒发洒脱的人生感悟,意蕴深远。
渔歌子
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②鳜鱼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
① 西塞山:词人隐居地,今位于湖州市西面。
②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上涨的时候,又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③ 箬笠:斗笠,以竹篾、箬叶编成。
④ 蓑衣:一种用草或是棕麻编成的雨衣。
【词译】
春雨绵绵,山色迷蒙。西塞山前飞过一群白鹭,轻快优雅地从水面滑过,水纹颤颤,倒映着它们雪白的身影;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春潮上涨,斜风吹拂,粉色的花瓣飘落在水面上,随波逐流,赏心悦目;忽然一阵“扑啦啦”的声音打破了这静谧的风景,原来是江中肥美的鳜鱼在跳跃嬉戏,只见它们跃起又落下,欢快极了。江边坐着一位头戴青色斗笠、身穿绿色蓑衣的渔翁,他手持一杆鱼竿,悠闲自在,完全沉浸在这如画美景当中,丝毫不在意不停飘零的细雨。
【评析】
张志和是唐代较早作词的诗人,他在与颜真卿同游时所作的五首《渔父词》,特别是其中的这首《渔歌子》,不但一时唱和者众,还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并且传到了日本,可以说是日本填词历史的发端。全词色彩鲜明,从容自在,好似一幅山水画,非常具有艺术魅力。
首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勾勒出一幅风光秀丽的江南山水画卷,以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入画,又以山的翠、鹭的白、花的粉、水的绿、鱼的花上色,描绘出色彩艳丽、层次分明的秀美风光,读来感觉渔父生活的地方仿佛就在眼前。西塞山位于今天湖州市吴兴区的西苕溪上,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岩石,登高北可欣赏浩淼的太湖,南可远观莫干山的山色,是一处赏风景的好地方。在词人的笔下,这里白鹭自在飞翔,桃花与绿水相映,是逍遥悠闲的生活所在。前两句从描写风景入手,衬托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为下阕人物渔父的出场铺开了画面。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寥寥几笔就让渔父的形象跃然纸上。“青箬笠,绿蓑衣”色彩感觉非常鲜艳,与上阕描写的生活环境也十分相称。伴随着鲜明的色彩,渔父这一人物也出现在读者的眼中。“斜风细雨不须归”生动地再现了渔父捕鱼时的情态:两岸桃花,鳜鱼肥美,即使是春雨绵绵也挡不住捕鱼的愉快心情。词人以“斜风细雨不须归”结尾,一方面表达了人物的欢快心情,一方面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秀美,极具感染力。
张志和在作此词时已经在自然山水中畅游了十多年,他的那种热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在这首词中可以轻易地感受到。整首词既静谧悠然,又充满活力,反映了淡泊、高远、超尘脱俗的志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据说苏东坡极其喜爱这首词,曾将此改写成《浣溪纱》,词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