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船》后记

《愚人船》后记

翻译德国诗人塞巴斯蒂安·勃兰特于1494年在巴塞尔发表的《愚人船》是我心存多年的愿望。

这个愿望得以实现,《愚人船》终于能够付梓问世,我是非常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陈锦文老师的。感谢他们的厚爱和帮助,使得德国文学史上的这本陈年古作第一次来到我们国家,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愚人船》的确是一部值得仔细阅读和深入研究的文学巨著,试看它的作者塞巴斯蒂安·勃兰特为此获得的多项第一便是有力的说明:

——勃兰特的同时代人推崇他的作品《愚人船》,撰文称赞这位作者是“第一个德国诗人”。

——《愚人船》开创了德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愚人文学”的历史先河,成为“愚人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品。

——《愚人船》一举走红,成为讽刺文学的新概念“戈罗比安主义”中的第一个出典之处。

——《愚人船》中112幅木刻画成为人类书籍印刷行业中第一批诗配画的作品典型。

恐怕还能搜罗出一些“第一”来。不过,《愚人船》作为一部书千书万之中寻常的文学作品,竟然拥有这么巨大的造诣和影响,的确也是十分可贵的。

这部作品可以用来陶冶我们的精神,丰富我们的知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让我们把握未来、驾驭生活,因此,它不愧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

在翻译《愚人船》的岁月里,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把作者塞巴斯蒂安·勃兰特发表诗作的年代和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弘治年间联系在一起,而且时不时地把作者在诗文中反映的精神面貌和他的同时代的中国文人诸如唐伯虎(1470—1523)和祝枝山(1460—1526)做了多方面的比较和学习。

我甚至可以自豪地认为,处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文人是丝毫也不会稍逊于欧洲或者任何的外国诗人的。

想当年,唐伯虎绝意仕途,潜心书画,性情狂放不羁,“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多么的洒脱随意。

而作为唐伯虎的老朋友,祝枝山能言善辩,才华横溢。他性喜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终于集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为自己的独特狂草体挣得了“明朝第一”的桂冠。

更有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兼明朝诗人的于谦(1398—1457),他以浩然正气写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绝句,显示了何等的不朽气概。

中国的历史多么伟大,中国的文人气节多么高尚,他们的艺术匠心多么深邃。这对译者来说,真是多了一份独特而又宝贵的翻译心得。

我在翻译《愚人船》的过程中,曾经得到联邦德国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和德国帕骚大学民俗学教授瓦尔特·哈埃亭厄博士的支持和鼓励,而瑞士友人襄·比尔·胡博和埃娃·胡博夫妇(Jahn Pierre Huber, Eva Huber)还帮助我解决了翻译过程中不少语言方面的困难。译者在这里向他们一一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相信,《愚人船》在中国的文学园地里一定能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学魅力,它会给自己选择并最后赢得广大的读者,因为人们对智慧和愚蠢的话题深感兴趣,对历史和未来深感兴趣,他们会从《愚人船》的诗文中获得许多的教诲和启迪。

祝愿塞巴斯蒂安·勃兰特的《愚人船》在中国的文学园地里繁荣、昌盛,祝愿它寻觅到更多的朋友!

曹乃云

丁亥年二月初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