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面包的烤成状态

一郎:那要怎么判断呢?

老师:用理性。

一郎:出现了!用理性啊。

老师:我们大概也可以用“思考判别”一词加以替换吧。也就是在各种不同状况下,好好判断后做出决定。这并没有一般性的原则。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场的人,才知道面包的烤成状态如何。”

纯子:面包?还真时髦呢。

老师:那我们就继续进入第三卷啰。这部分陈述的是自己的选择,以及伴随而来的责任。亚里士多德将行为分为三种:“自愿行为”“违反自愿行为”与“非自愿行为”。

一郎:自愿行为?

老师:说得简洁明了一点,就是“意志行动”“违反意志行动”“非意志行动”的意思。

一郎:这样我就懂了。

老师:我就换成这样的词语加以说明吧。首先,关于意志行动方面,人负有当然的责任,在此情况下可能获得称颂,或者招致责难。而关于违反意志行动方面,如果是坏事就必须恳求原谅,如果是可怜的事就会得到同情。

稻夫:我只有“违反意志行动”这一点搞不懂……

老师: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这又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在原因所致,另一种则是无知。所谓的外在原因,也就是有不可抗力的物理力量作用的情况,像是船上货物因风暴而沉入海中。不过,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有些案例就算上述那种不可抗力的物理力量并未作用,也可能会被迫做出某种行为。

纯子:像是没有风暴,却因为船快沉了,而不得不将货物扔到海里去?

老师:正是如此。船快沉了,而不得不将货物扔到海里去的情况,的确是违反意志行动,不过却是根据本身意志所采取的行动。亚里士多德将它称作“混合性行为”。在混合性行为的情况中,同样是违反意志的行动,也能将它正当化。

一郎:照这种逻辑思考,肇因于无知的行动好像就不能经常加以正当化了吧。

老师:倒也不能这么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不知情的话就没办法了。只有假设当时知情,当下应该会采取其他行动的情况,才能加以正当化。

一郎:还真严格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