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天性根据何种次序来关注个人(1)

就像斯多葛派学者说的:“人最关注的是自己。”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自己肯定比他人更了解自己。人肯定能比别人更敏感、更直接地体会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可以说,人自己具有原始本真的感受,他人对那些感受只能反映或同情的想象。如果前者称为实体,那后者就只能是影子。

显然,除了自己而外,人其次关注的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亲人。他自己的行为受到亲人的幸福或苦痛等感情的深刻影响,他更清楚这些亲人的心声,因此对他们的同情也比外人更亲切鲜明,甚至跟关心自己的程度差不多。

人会本能地将自己的感情都倾注在子女身上,这种感情的强度大概比子女对父母的关注更甚。换言之,人对子女的呵护之情同对父母的尊重与感恩相比,更发自本能。通常来讲,婴儿出生后的几年里,要完全依赖父母的哺育,而父母却无需子女的照料。在人的天性中,孩子比老人更重要,所以孩子更能唤起人们强烈而普遍的同情心。孩子可以给人很多期待和憧憬,而老人却未必能够。老人离世一般不会让人十分哀痛,但孩子夭折却很容易让亲人痛不欲生。诚然,圣人因为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道主义情怀才不厌弃多病的老人,但普通人,即使最凶残冷酷的人,也会对柔弱的婴儿产生爱怜之情。

一开始,我们幼小心灵面对自然时感受到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我们相亲相爱,其乐融融地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作为共同幸福的来源,给彼此带来的欢乐和幸福要比别人多得多。另外,因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本能地互帮互助,这使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得更深厚。

在各自成家立业后,兄弟姐妹们仍然保留着幼年时的情谊,他们的孩子也因为父母之间的情谊而自然保持联系。若孩子们彼此之间和睦相处,就会增强这种天然情谊带来的快乐,而不和则会让这种快乐削减。但是,同父辈相比,这些孩子们基本上不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所以他们之间的感情会比父母那一代淡漠,表(堂)兄弟姐妹们的孩子的联系就更少,彼此也更淡漠。随着亲属关系不断疏远,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表现得越来越淡,但比起旁人来还是要强烈得多。

所谓感情实际上是一种习惯性的同情。这种同情,让我们关心自己的亲友,希望他们的生活中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由于生活在能自然产生同情的环境里,亲属们彼此分享这种感情。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同时也构成了一条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彼此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人必然也存在某种感情。人们相信,假若有人对此表现得无动于衷,那他一定是不通人性的,甚至品行有问题。那些不温柔体贴的父母、缺乏孝心的儿女更像是禽兽,会被人们极端憎恨和厌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