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立”以辨中心(3)

另一项针对颚骨炎症的调查也发现,他们所有人(主要是年轻人)站立时,都习惯用单脚承担全身重量。当然,根据如上原理,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如果是大学生的年龄,那么,每天做十分钟的骨骼调整训练,不出一周就将得到改善:嘴张到尽量大,然后合上,如此一张一合,直到颚骨关节间的闷痛,或偶尔发出的声响都减轻或消失。当然,根本不需要就医。

以前严格的教育,如上课要直身、背手,写字要挺胸、正视、悬腕等要求,再也不见了,代之以人们的生长环境越来越随意,在家里更几乎没有约束,身体怎么舒服怎么来,没任何紧张感。于是,身体重心开始紊乱,并逐渐形成固化的单侧重心习惯。他们全身的骨骼左右两侧差异很大,骨盆扭曲,肩也是一高一低。

伴随着这种状况的发展,年轻人的身体某处开始僵硬或酸疼;中年以后,更会出现提早老化现象。

简易“正骨术”

小小站姿,如此影响整个身体,怎能不让人大惊失色?

重心偏落在身体一侧足底的情况为“偏重心”,而我们要做的则是改变这种偏重心习惯,尤其要避免其完全固化。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种自然而然、双脚压力平衡的状态,乃是人类本来应有的。前边说过,“体”者“人本”状态也,正是这个平衡的标志。

那么,怎样改变“偏重心”状态呢?

其实很简单,首先是意识到这种状态,但现在的问题是意识不到。如果能做到在无意识之中也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人就可以避免习惯化,可以自由地来去了。自然之“体”,就该是这个样子。

要成为这样一个“无意识之下的自由之躯”,则需掌握“正骨术”。一旦掌握了,就可以以简驭繁了。这个技术还能治疗腰痛等症。

何为“正骨术”?

非常简单,首先是找到自己的问题:

俯卧床(地)上,双臂交叉,面部埋伏其上。

保持伏地姿势,尽力侧身向上(腋窝方向)牵拉左膝,然后退放回原处;再如法牵拉右膝,放回原处,如此交替进行若干次。

只需闭眼内观身体深处的“感觉”,而不施加丝毫的“制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自己左膝还是右膝更难抬起来。

一般说来,与偏重心相反一侧的那条腿,更容易牵拉起来。

找到问题之后,开始调整,也就是“正骨”。

这时,可以选择两种方法,一是两个人来完成的:

1.请伙伴用膝盖顶住自己偏重心一侧的脚心,微有压力即可。

2.请伙伴用双手抓住另一侧的脚踝。

3.自己稍稍用力向上提膝,与伙伴的牵拉力呈柔和的“拔河”之势。

4.注意在提膝的同时吸气,在伙伴牵拉向下时呼气。

这个过程应该非常舒适,而不须“费劲”,这应该是一种休息状态,不要有任何目的性。不要太用力,仿佛在空中或水里运行一样。仔细内观这种动态之下的良好心境,并在每次一个动作完成的瞬间,完全放松自己。

如是者三,定有大效。然后进入下一轮,“抢救”牵拉困难一侧的腿脚:

5.向上提膝,尽量向上,然后向下轻蹬。

6.请伙伴用手加以阻推,轻轻与脚叫劲儿,待伸直时,顺势抓住脚踝向下轻拉。

7.牵拉向上时吸气,向下伸展时呼气。

用力之度要把握好,依然如在水中,或云里一样。这一点很关键。并在动作完成的最后一瞬,完全放松。

如是者三,定有大效。

不必用蛮力,不是“体能训练”,而是“身心协调训练”,通过这个,即可达到轻松提膝的目标。当双膝力道逐渐趋同时,这番工夫也就到位了。

当然,成功的不仅在身,更在于心。

特别是对有腰部酸痛毛病且有偏重心习惯的人,这个办法更有效。

经过这番训练的人,将能在站立时感受到,身体已经不再偏于一侧了。外人也将发现你的身体“自由”了。当然,事情很平凡:你的双脚能平衡地承受身体重量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