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立”以辨中心(4)

另一个方法是自己完成的:

1.面朝上仰卧床(地)上。

2.偏重心一侧的膝盖略拳起,以令脚跟着地,脚尖朝上。

3.将另一只脚的脚跟,架在前者脚尖上。

4. 保持这样姿势的同时,靠脚后跟和两侧肩胛骨的力量,支撑起臀部。

5. 臀部抬起,持续至少三秒钟,然后自由落下。落下时,要“触动”偏重

心一侧的骨盆部位。

如是者三,当有效果。不过,后者做法跟前者相比,只有60% 的作用。所以,应是不得已而为之法。

禅修与身体“中心”论

任何人、事、物、时,都应有一个可以提持的中心点——奇经八脉的中心——与重心相应的手柄。

提包、背货、骑马、射箭、说话、做事都要有,否则,就找不着,抓不住,结果一定混乱,甚至危险。

当然,这个手柄不是固定的,而必须与重心相应。一头轻,一头重,不行,那叫失衡。失衡,就是手柄没有与重心相应,也就是失去了中心。

找不到身体的中心,或中心出现问题,尤其是一件危险的事,相当于遇事时“六神无主”。

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正是找不到身体的中心,或中心真的出了问题。它游离于意识之外,让人摸不着头脑,以至于危险已在,我们却浑然不觉。

好在有禅修。禅修,能时时激活意识,主动意识到问题所在,再令我们跟随意识的引导,积极纠正,进而把握、修正中心功能,获得身心的愉悦。

那么,它用了怎样的手法呢?

是细节手法——只有细节手法,能对应细节问题(毛病)。以上提示的若干小动作,实际上,正是这个细节手法。

通过这些手法,我们将纠正身体重心偏移的毛病,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意识到身体中心所在,进而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身体的中心,准确一点说,应叫“中心感觉”。“中心感觉”发生在哪里?

它不在哪里。它不是某一个指定的器官或部位,而是随着问题而来的“某区域”,但有一个范围,就是围绕脊椎一线,从顶轮(头顶的百会穴),沿喉轮、心轮、脐轮,直到海底(两阴间的会阴穴)。这就跟健康时不知道健康为何物,直到病了一场才知道一样。“中心感觉”,也只有在身体偏重心出现,并得到矫正,身体重心不偏不倚了,肩背不酸不疼了,伸舒了。有了比较之后,始能觉察。

禅修,因此而美妙!在禅修状态里,我们将身体舒畅,心无牵挂,且常有一股自信之力,油然而生。

抓住身体“中心”

必须找到,并一把抓住。

那么,现在要怎么做?

我们常能看到云水僧人托钵行走时,会在衣外胯关节上,绑一条腰带,以便掖起长衣的底襟,方便走路。实际上,它还有另一个目的,即为了调整骨盆的运动状态。长衣拖地,会影响身姿。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并要完成一个实验——

准备一条一米长的橡皮筋,或者自行车的内胎也可以。然后,将其紧紧环系在骨盆周边——裤带与胯关节之间的位置。然后,就以下九个要点进行考察,比较一下系腰带之前、之后的感受:

1.做一些运动,如左右摇晃身体、单腿伸屈,看身体平衡感有无变化。

2.试着对眼儿,看是之前容易,还是之后容易。

3.行走时两腿内侧的摩擦状况,是强了,还是弱了。

4.站立时重心所在有何变化,看身体与脚心之间的关系。

5.呼吸量的大小,有何变化。

6.写书法的人,看墨迹有何变化。

7.伸腰的感觉,有何变化。

8.下颚骨活动,有何变化。

9.精神状态,有何变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