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说《三字经》8(3)

按照中国传统教育来讲,十五岁升入大学。那时候没有中学,小学直接进大学,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有老师讲解“四书”。那么,“四书”是哪四部书呢?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四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甚至可以说,“四书”塑造了传统中国人的精神。那么,“四书”中每一部书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们应该怎么去读呢?

在古代社会,“四书”是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四书”中每一部书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们应该怎么去读呢?

“四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四部最重要的文化典籍:《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按照《三字经》的顺序,首先要讲《论语》。“《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论语》这部书一共有二十篇,孔门有好多弟子,记录下那些非常有教益的语言。字面意思似乎是清楚的,但是,要仔细琢磨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

第一点,“论语”的“论”,是一个动词,不是今天我们讲的某某理论的意思。“论”是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话语、讲话的意思。“论语”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把孔子讲的话,孔子和他弟子讲的话,弟子们辗转听说的孔子讲的话,编纂到一起。

第二点,《论语》作为一个书名,是在这部书编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的,这部书是在孔子去世以后不久编成的。

《论语》虽然篇幅不长,其中却出现了一些重复的语言,这是为什么呢?而号称“弟子三千”的孔子,到底有多少弟子呢?

《论语》一共只有一万一千七百来字,放到今天就是薄薄的几页,但是,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重复呢?那就要谈到《三字经》介绍《论语》时的后面六个字,叫“群弟子,记善言”。它编纂的过程,就是由孔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聚在一起,把善言记录下来。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几个弟子每个人手上拿着竹简,你的简上记录了孔子的一句话,他的简上也记录了孔子的一句话。首先把不重复的,咱们都留下来。重复的话呢,咱们对一对,或者讲同一个主题,但是言语并不完全一样;或者讲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讲法,大家也都把它们保留下来,没有把它们剔除掉,所以就出现重复了。这种编纂方法,其实跟佛经的编纂方法有相似之处。

孔门弟子据说有三千人,实际上未必有那么多。好多研究孔子的著名学者都认为,孔子的弟子,大概也就是七十二人。孔门的这些弟子年龄差别也极大,比如,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而子张比孔子要小近五十岁。

孔门弟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批,哪两批呢?这就跟孔子一生的命运有关。孔子早期,满怀着政治热情,他要用自己的学说,去辅佐君王,去说服国君,来实行仁政。他早年奔波于列国,希望能够得到国君的赏识,自己能够得到一片舞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来将自己的力量化作社会政治的现实,使百姓能够过上比较好的生活。所以,孔子的前一批弟子,基本上都是从政的。孔子几乎没有当过什么大官,但有的弟子的官,当得比孔子还大。不过,我们知道,孔子一生,在实现政治抱负的旅途中,是郁郁不得志的。后一批弟子,也就是他中晚年这批弟子,几乎都是从事我们今天讲的文化事业。如今每个大学都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这两个字,在《论语?先进》中也有,即“文学:子由、子夏”,就是熟悉古代文献的意思,子由、子夏正是孔子的后一批弟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