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说《三字经》8(1)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训蒙:进行启蒙教育。

训诂:解释词义。

句读:标点断句。

为学:进行学习。

初:开端。

小学:指初等教育。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

言论行事的著作。

善言: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

言论行为的著作。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

一篇,后与《论语》等著作合

编为「四书」。

子思:孔子的孙子孙。

中:处事不偏不倚的意思。

庸:经常、永不变化的意思。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

篇,后与《论语》等著作合编

为「四书」。

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以

孝行著称。

修:指修身。

齐:指齐家,整顿家族的意思。

平:指安定天下的意思。

治:指治理国家的意思。

《三字经》先教孩子们应该怎样为人处世,然后再教孩子们应该怎么读书。那么古人读书和我们现代人读书有什么不同?古代的小学都有什么课程?什么叫训诂(gǔ)?什么是句读(dòu)?训诂和句读对于学习古文,为什么特别重要呢?

读书需要哪些基本技能和训练呢?“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训蒙就是启蒙教育,只要是启蒙教育,就必须要讲究,讲究什么呢?训诂和句读。什么叫训诂?这个话题太复杂,简而言之,就是用当前的话语来解释古代词的意义。什么叫句读呢?就是标点断句。下面用例子来阐释训诂和句读。

先讲训诂。《论语?阳货》里面有这么一件事情,孔子和一个叫阳货的人交往,阳货按照礼节来拜见孔子,可是,孔子对阳货总觉得有点儿不爽,不大想见他。然而,古人讲究的是,如果有人来拜你,你必须回拜,不然就是失礼。孔子是很讲究礼的,就琢磨,怎么能够不见他,但又不失礼呢?孔子想了一个办法,叫“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什么意思呢?这里面就有两个训诂方面的问题:第一,“亡”是指等到他死了才去拜他吗?当然不是。“亡”是指离开。第二,“时”怎么讲?大家一定要知道,繁体字“时”右面是寺庙的“寺”,等待的“待”字右边也是“寺”。所以,这两个字的古音,都读作dài。实际上,这个“时”字就是等待的“待”。那么这句话就是指待到他离开家了孔子才去回拜他。这样的话,孔子到底想做什么我们就明白了,不然,孔子是什么意思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一个训诂的例子。所以,训诂学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正确解读古汉语。

再说句读。古书没有今天的标点,需要我们明白句读。但是,句读可是一门大学问,大家千万别小看标点古书,弄不好就破句。而且,不同的句读,有时候会把同一句古文弄成完全相反的意思。《论语?泰伯》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要点断,怎么点?如果你把它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就是说,老百姓啊,只可以叫他干活,差遣他,驱使他,可不能让他知道这么做的道理。多么愚民的政策啊!这就是一种句读法。还有一种句读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说老百姓愿意被驱使的,愿意去干活的,让他们去吧,不要打扰他们了;老百姓不愿意干活的,不愿意听差遣的,让他明白道理,向他解释。前后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这就是句读的学问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