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说《三字经》7(4)

接下来,《三字经》又讲了个位数字中最大的“九”。

在中国古代,“九”被认为是最具神秘色彩的数字。古人以“九”为大数,汉语中关于“九”的词汇也很多,比如九五之尊、九霄云外、九牛二虎之力等。然而在封建社会,还有一个词与“九”有关,那就是一个人如果犯了罪,就要株连九族。那么,这里的“九族”到底指的是哪些人呢?“十义”又是指哪些关系?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九族”和中国古代的礼制与法制关系密切,为什么?因为一人犯罪的话,最重的刑罚是诛九族。灭九族已经够残酷了吧?可是秦始皇还经常灭人家的三族,像李斯就是被灭了三族的。这里的“三族”可不比“九族”少!

什么叫三族?就是父系的九族,母系的九族,妻子的九族。所以是几千口人被杀,这当然是非常残酷的。到了明朝以后,又有了十族。十族是什么呢?加上老师门生关系,这也算一族。所以在明朝,招学生的风险很大,如果一个学生被灭门,老师也会被拎出去砍头。当然学生拜老师的风险也很大,如果他拜的一个老师不巧被杀,那么,他也得被揪过来杀了。这都是中国传统当中很残酷的一面。

接下来《三字经》讲到一个比九大的两位数——“十”,所谓的“十义”,即十种恰当、正当的交往处理方式。哪十种呢?“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换句话来讲,“十义”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随,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

《三字经》中所讲的“十义”对于当下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君臣关系却是封建帝王制度特有的一种关系,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理解儒家文化对于君臣关系的诠释呢?

《三字经》的“三纲”跟董仲舒的“三纲”不是一回事,《三字经》讲“君臣义”,就是君臣之间要有恰当的方式。有人认为儒家很封建、很专制,但儒家真的是这样吗?

《孟子·离娄上》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果君主把臣子看做是手足,那么臣子就把君主看成自己的腹心;如果君主把臣子看做是狗、是马,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人般疏远;如果君主对臣子像泥土、草芥一样随意践踏,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成是自己的仇人。请问,这样的学说明明白白出现在《孟子》里,我们能说儒家学说都是赞成专制的吗?所以,《三字经》阐发的是“君则敬,臣则忠”,即君主要尊敬臣子,臣子要忠于君主。所以,我们要注意《三字经》所阐发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一般来讲都是比较平和稳妥的。

儒家文化认为,要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再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所以《三字经》先把为人处世的道理阐释清楚后,开始教孩子们怎么读书。那么,古人是如何读书的?读哪些书?请看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