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肯定人的正常情感需要宣泄、需要表达,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要符合礼仪。我想,儒家学说的这部分内容,对于现代社会的人,特别有参考价值。在现代社会,人特别需要控制的是对物质的贪欲。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更是把音乐作为贵族子弟的必修课。那么,古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音乐教育呢?《三字经》接下来所讲述的“八音”,究竟是指什么?
《三字经》讲完“七”以后当然要讲“八”,即“八音”。不过,这里的“八音”绝对不是咱们熟悉的八音盒,八音盒是西洋的玩意儿,不是中国传统的国货。那么,这又是哪“八音”呢?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八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分类法,按照制作乐器的材质进行分类。
匏(páo)就是葫芦,是指用葫芦制作的吹奏乐器,比如笙。土,就是用陶土制作的乐器,比如埙(xūn),现在依然还有人吹埙。革,是指用皮革制作的乐器,比如鼓。木,是用木头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柷敔(yǔ),现在大家很少听到柷敔了。但是,在华山一带,有一种老腔,这个老腔在演唱的时候,突然会跑出一个扛着乐器的人来。什么乐器呢?一条板凳,一块木头,就在那儿敲。这也就是说,在老腔里面保留着中国古代用木器做打击乐器的痕迹。石就是石制的打击乐器,比如磬。金就是金属制成的乐器,其中最主要的是钟类乐器。丝就是通过丝弦发声的演奏乐器,比如琴、瑟。竹,就不用说了,笛子就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分类法并不一定科学。但是,传统中国就是这么分的,这么分也有它的道理。这属于专业的音乐范畴的问题,我们不在这儿讨论。
常言道,朋友好找,知音难求。千百年来,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称为知音?这里面又有着什么样的典故呢?
知音的故事牵涉两个人,一个叫伯牙,一个叫钟子期。大家可能都知道,伯牙是春秋时期的顶级音乐家,从小聪明,酷爱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一次,伯牙正在演奏时,忽听岸上钟子期叫绝。伯牙把船靠岸,请钟子期上船,说:“您喜欢听我的音乐?”钟子期说:“是是是。”“那让我为您演奏一曲。”演奏完了一曲之后,伯牙问钟子期:“您有什么感觉?您听到了什么?”钟子期说:“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大惊!他弹的正是《高山》。他并没有事先告诉钟子期这首曲子的名字。伯牙觉得太奇怪了,就说:“那我再为您弹一曲,您再听听看。”于是又弹了一曲。钟子期的回答是:“多么浩荡的流水啊!”这下伯牙服了,他弹的曲子正是《流水》。伯牙觉得钟子期那么理解自己的音乐,就称他为知音。这也是成语“高山流水”的由来。
伯牙说:“我要出去旅游,等我回来以后,到您府上拜访,再为您演奏。”等伯牙旅游回来去拜访钟子期的时候,钟子期已经去世了。伯牙带着琴,在钟子期的坟前又演奏了一曲,非常凄凉、哀婉。演奏完了以后,伯牙把自己最珍爱的琴在钟子期的坟前摔烂了,从此往后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这就是“伯牙摔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