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说《三字经》7(2)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保证。尤其是在为人处世上,人们更是看重“信”字。只有做到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那么,历史上又流传着哪些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呢?

我们看一看古人是怎么看重“信”字的。东汉时期,河南南阳有两个人,一个叫朱晖,一个叫张堪,他们是同学亦是同乡。两个人都学业有成,要分手各回各家的时候,张堪突然对朱晖讲:“我身体不好,今天,我们俩同学的缘分到了,要分头回家了,我有一事相托。假如有一天,我因病不在了,请你务必照顾我的妻儿。”当时两个人身体都很好,朱晖没当回事,也没有作出什么承诺。但是分别以后,张堪果然英年早逝,留下了妻子和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这个消息传到了朱晖耳朵里,朱晖就不断地资助张堪的妻子和孩子,年复一年地关心他们。朱晖的儿子很不理解,就问爸爸:“您过去和张堪没什么交往,怎么对他的家人如此关心呢?”朱晖说:“是的,我的确跟张堪相交不是很深,但是,张堪在生前曾经将他的妻儿托付给我。他为什么托付给我,而不托付给别人呢?因为他信得过我。我怎么能够辜负这份信任?我当时没说什么,实际上,我在心里已经承诺了。所以,我要守信,履行我对张堪的诺言。”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典故“情同朱张”的来历。我想这个故事和其他的很多故事一样,足以说明传统的中国人是多么看重一个“信”字。这里面并没有合同,并没有文书,甚至没有一句公开说出口的承诺。但是,朱晖这么去做了。我想,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反思的。

讲完了“五常”,《三字经》接下来一定是讲“六”,果然,《三字经》接下来讲的就是:“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在中国民间,人们常说,五谷杂粮、五谷丰登,那为什么在《三字经》中会讲“六谷”呢?“七情”又是指哪些情感呢?

这里面就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说这个“六谷”没错,但“五谷”也是对的,为什么呢?稻子不算。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很古的时候北方没有稻子。所以《三字经》讲“六谷”,而更古的人讲“五谷”,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呢?黍和稷只不过是同一个品种,就是我们讲的黄米。黄米分两种,黏性的叫黍,粳性的叫稷。那么,这两种并起来算一种的话就只有“五谷”。《三字经》既然讲完了“六”,理所当然就得讲“七”,《三字经》接下来讲的就是:“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只要是个正常的人,就都会有这七种情感。但是,儒家认为,尽管这七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能由着它们来,要对它们有所节制,用理智去制约。人的情感终究需要用理智加以制约,这就是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