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说《三字经》5(2)

清华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块碑,叫“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块碑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学者、也是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先生而立,碑文是由著名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写的。这个碑文的最后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里的“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就是说,中国文化当中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日月星一样永存人间。

在中国文化当中,“三”是一个关键数字。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除此之外,古人还总结出一些与“三”有关的概念,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尊君亲师,都是以“三”来说明一种观念,来传达一种思想。不仅儒家学说以“三”为一个结,在《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三”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三”这个数字具有特殊的含义。从天地自然到社会家庭,一个“三”字,就像一根丝线,穿起了许多知识和思想的珍珠,而这样一条传统文化的项链,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接下来,《三字经》讲“三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提到“三纲”,大家都能说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三纲”,也是饱受批判的“封建残余思想”。传统的解读是,臣子一定要服从君王,儿子一定要服从父亲,妻子一定要服从丈夫。古人很注重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三纲”,对应天、地、人“三才”,即“君为臣纲”对应的是天道,“父为子纲”对应的是地道,“夫为妻纲”对应的人道。天生万物,天、地、人是世间三宝,那么对应的“三纲”也就和天、地、人一样,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真理。

从“三纲”还引申出很多说法,比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三纲六纪”。“三从”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六纪”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这些总结在今天看来虽然有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但古人当时就是将这些视为天地人伦的经纬,只有在这个框架之下,每个人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少人把“三纲”的发明者当成孔子。孔子说过类似的话,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的叠词中,前一个字是名词,后一个字可以看做是动词,就是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要有做儿子的样子,每个人要守好自己的本分,但他并没有说谁绝对服从谁。

那么,到底是谁拥有“三纲”的发明权呢?他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一个主张呢?而这个“三纲”的理论又为什么会广为流传呢?

“三纲”的提出者是西汉的董仲舒。大家都知道,董仲舒最有名的理论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之前,汉朝的皇帝信奉儒家的并不多。到了董仲舒时,儒家才开始受到尊敬。“三纲”就是董仲舒为了完善儒家学说而提出来的一套理论,经过后世的不断解读,被延伸出更多的内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