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说《三字经》3(1)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非:不是。

宜:应当。

何为:能干什么呢?

玉:玉石。

琢:雕琢。

器:器物。

义:指道理。

为:做。

方:当。

亲:亲近。

友:朋友。

礼仪:礼貌仪节。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父母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天才”、“神童”成为父母塑造孩子的目标。不过这种做法现在也是广受质疑,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孩子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那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对我们能不能有所启迪呢?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意思是说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辈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如果孩子小的时候不学习的话,转眼就老了,还能干什么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人生晚年才明白自己一辈子什么都没做成,后悔也没有用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才是孩子的最佳接受期呢?古人认为,十三岁以前念书效果最好,因为古人非常强调记诵的功夫。孩子还小,好多深奥的道理先别跟他说,即使说了,孩子也琢磨不清楚,先想办法让他记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你把书读得滚瓜烂熟了,自然会触类旁通。或者,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小时候背的东西,突然会在某一个人生时刻,激发你的联想,由此真正地领悟了精义。十三岁以前记忆力最好,因此也是学习的黄金阶段,千万不能放松。

现在也有人提出,六岁以前不要让孩子学什么英语、音乐,要让孩子多做游戏、多玩,让他的天性、天分都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这么说也没有什么错,但是,这绝对不是说父母就可以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打下的深厚基础,会在孩子成年后,充分地呈现出来。那么,当孩子还年幼时,父母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学习的习惯、生活的习惯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养成的,这个时候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健康的习惯,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反之,一个人从小没有养成好学上进的习惯,不懂得尊敬父母长辈,什么时候都以自我为中心,将来他要改很难,而且会在吃了很多亏之后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要付出比小时候多得多的努力才能改掉坏习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说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一件玉器;人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找不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