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美国大学能学到什么(五)

万事以德为先,厚德载物。亚里士多德曾这样阐述他对教育的理解:“教育若只训练头脑而不指引心灵,教育本身将毫无意义。”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为所在的社区甚至社会无偿奉献服务过的人,是不会被美国顶尖名校录取的。有脑,并不等同于有德。而美国大学更认可那些对人有爱心、对世界有关心、对公益事业有热心的学生,更认可那些肯付出、肯奉献、有社会正能量的学生。

美国教育界普遍认为,一个以自私为出发点的功利主义学生,即使日后取得再大的学术成果,其结果也往往会被钱权私心所利用。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融入了美国教育的点滴。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不在于盲从前人,而重视引发思考;不鼓励一味批判,而倡导寻找答案。

走进哈佛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的大门,你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不要问国家和社会能给你什么?先问问自己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毕业生每人手捧一颗地球,寓意着胸怀世界的眼界与胸襟。这样的豪迈,也许只有在哈佛这样的学校里才可以感受得到。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篇美国教育评论,文中提到:“享有特权而没有发挥出力量的人一文不值,受过教育而没有发挥出社会影响力的人也同样一文不值。”一个精英的优秀应该体现在一种高尚的、有影响力的生活。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中国的教育模式。在知识积累的过程阶段,它为孩子所打下的基础是最为坚实而牢靠的。更何况,素质教育也在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中小学的教学体系中,如选修课的开展,以及梦想中心的梦想课程也逐步走入了校园。只是在大学教育的改革上,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如果知识是对思想的解放,那么教育应当是对人性的解放。留学,学到的不应该是金钱至上、享乐至上,而是大千世界里,作为一个人本应活出的更高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也许并不一定可以直接用金钱或物质去量化,也许更多的是以梦想、信念、幸福感、成就感等多元的正能量体现出来。如果希望是正在觉醒的梦,那么有希望就该有梦想;筑梦,才会成功并感到幸福。如果你的心中,还存有那么点儿温暖和热量,那么趁着还年轻,趁着一切还输得起的时候,为自己选一片蓝天,勇敢地张开生命的翅膀,放飞梦想,让人生在广阔的浩瀚中翱翔……

认识本书作者宏杰,八载已过。其对留学教育的洞察,以及在案例研究上所下的苦功,依然历历在目。愿本书可以成为一本实用留学指南,为留学路上的同道中人点拨一二,照明前路。

朱 琳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09级硕士

2013年7月26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