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留学美国(一)

一、中国人一百多年的留学史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名人堂里,有一个中国人的肖像与布什、克林顿等政界名人肖像一起并排悬挂着;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水道上,这个中国人的名字镌刻在上面……他是谁呢?他就是“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

1847年1月5日,19岁的广东青年容闳跟随布朗牧师坐船由香港起航,过好望角,进大西洋,驶向美国东海岸……用今天准备出国留学的人的话来说,真的是“飞跃重洋”啊!到美国三年后,容闳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咸丰三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854年冬,容闳学成回国,回到阔别多年依然充满战乱、贫穷和愚昧的祖国。容闳在耶鲁大学的最后一年就初步想好了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他坚信下一代中国青年应当能有机会接受他受到过的西方大学的教育。而通过西方的教育,中国或许可以再生,变得文明而强大。可以说,他是带着这个梦想回来的,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奋斗了整整一生。可以说,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出国留学的开拓者,也是官派留学的首倡者。早期的中国留学生满怀报国之志,刻苦学习,他们的坎坷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1863年,容闳结识了曾国藩,多次游说这位当时在清朝政府中最有权势也最有远见的高官来实施他的留学生派遣计划。1870年,曾国藩终于被容闳说服,决定领衔上书,奏请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学习。

在清朝末期以前的数千年中,中华帝国一直以其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吸引着众多邻国学子们前来求学,尤其以汉朝和唐朝为盛,而从来没有派遣过大量学生前往他国留学。但是,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朝大败,再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大沽、占天津、进北京,一路烧杀掠夺,大清帝国早已变得面目疮痍,民不聊生。万般无柰之下,一直做着自己千秋大梦的清政府终于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议,开始了中国教育史上千古未有的留洋运动。

中国人原本的留学目的是:“以他人之长,补我所不足,庶令吾国古文明,得新生机而益发扬光大,为神州造一新旧泯合之新文明。”容闳毕业于耶鲁,他说:“与其说以自己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人而自豪,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是第一个毕业于西洋大学的中国人而痛楚。”

当时整个留学计划分四年进行,每年选30名12岁到15岁之间的幼童赴美,四年共120名,留学期限为15年。15年后,每年分30名回国。容闳被任命为“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副监督,他负责招选第一批幼童。官费留学相当于现在的公派留学,是不用自己掏钱的,这样的机会在现在是人们求之不得的,可在当年,出国留学如同去南极探险一样充满冒险性,生死难料,报名的人很少。内地招生不足,大部分是在相对比较开放的沿海地区招的,第一批赴美的30名幼童中有25人来自广东。

1872年8月12日,30名穿着长袍马褂、拖着辫子的中国幼童在上海港登上一艘邮船,这艘载着30名中国幼童的轮船乘风破浪,穿越无边无际的大洋,驶向遥远的美利坚合众国……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公派留学就这样开始了。在清朝洋务派的斡旋下,从1872年到1875年,一共有120名官派留学生(幼童)分四次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主攻“西技”,其中有年仅12岁的詹天佑,他是中国第一批官派留美学生之一,1872年抵达美国,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接着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回国后他成为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两年之后,近百名中国海军留学生分赴欧洲各国学习,主攻“西战”。其中有刘步蟾,回国后在北洋水师任镇北炮舰舰长,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代理提督,最后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以身殉国……晚清时期的留学生中,比较有名的还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他也是个翻译家,1877年(光绪三年)被公派到英国留学,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在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他是“精通西学第一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