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美国大学能学到什么(三)

美国名校的教育体系,跳出了课本与书本的局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思,而后动。正,而后行。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对人生有益的思维方式。课本、教材在这样的学府课堂上里极为少见,通常只有教授给出的教学提纲,参考与推荐书目,以及学生们按自己的兴趣与目标为自己制定的阅读和学习计划。美国大学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往往让人瞠目结舌,以哈佛大学为例,学校共有超过70座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总藏书超过1700万卷,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著作集藏地。此外,学校传统讲授的授课方式也多被案例讨论与课堂交流所替代。每节课上课前,学生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阅读相关资料,以便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与交流。平时成绩占到期末总成绩至少一半以上的比重,而作业和考试却成了配角。为了强调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与应用,而非死记硬背,哈佛大学的考试多见一种英文叫做cheat sheet的“作弊纸”,允许学生写下任何记不牢的公式或概念,然后带进考场,甚至带计算器也是允许的。

知识是相通的。美国重思考的教育方式,和通才教育的基础性平台,从一个侧面积极推动着学生去理解知识间的相通性。抛砖引玉之下,使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我经常见到学习电子工程的学生,用电流电势等理论解释复杂的金融市场现象;或者哲学系的学生,对物理最为玄秘的量子理论侃侃而谈。

其三,美国的大学教育更注重不断地认识与挖掘自我的潜能。

美国教育家艾伦?布鲁姆( Allan D. Bloom )对此曾这样高度概括:“对于一个十几岁初次离家、行将踏上教育征程的青少年来说……他将有四年的时间去自由地发现自己……他必须了解,在以往他所知道的那个小小的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亲自领略它的乐趣,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如果他的选择不仅限于那些当时流行的或者是职业发展所提供的内容,而是关注那些能够使他自身全面发展的选择……那么他可以成为自己所期望成为的一切,去关照和思索自己的种种选择。”

“ Know Thyself ”(认清自己)是西方教育哲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如何认识并挖掘自身,是一切智慧的开端。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是谁,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向哪里去,是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美国教育,充分留给学生自己设计课程表与学习方案的空间,没有人强迫你选课、选专业,也不会有人随意将你贴上标签。自己是谁,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是学生必须学会独立面对和思考的人生命题。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者罗伯特?哈金斯( Robert Hutchins )所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年轻一代学会如何在他们的生命长河中,不断地自觉地自我学习、自我进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