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下达”和“上传”的对话渠道(2)

最终,时任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在7月3日下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后不再建设宏达钼铜项目。该消息也很快发布到了什邡市委市政府官方微博上。当天,宏达股份停牌;网上舆情对此欢呼一片,认为这是“民意的胜利”。

但理性审视这一事件,让人不由得深思。四川新闻网称,什邡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是国家汶川地震灾区产业发展振兴重大支撑性项目、四川“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四川总投资上百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之一。另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超过500亿元,利税超过40亿元,项目固定用工能解决当地约3000人的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超过400亿元。显然,该项目既能为国家创利,也能解决当地群众就业,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更何况已经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审批。但由于公开不到位、宣传不深入,当地政府与群众没有建立起畅通的对话渠道,导致一些群众对该项目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最终形成了“多输”的局面。

可以说,事件的症结在于民意无法有效释放,而官方又凌驾于民意之上,怨隙渐深,隔阂渐宽,共识难达,更不用说形成有效的“上传”与“下达”渠道,一旦偶然出现某个事件,当然会直接蹿火,引发对抗。如果保持公开透明,充分满足群众知情权,甚至让民意真正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群众何来“被蒙着整”的感觉?又怎会对这个本可“多赢”的项目不买账?

如果说四川什邡群体性事件还主要是因为前期公开透明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下达”不畅所致,那么江苏南京“梧桐让路”事件则主要是由于“上传”不顺所致了。

2011年2月25日,南京市民张凌在回家途中发现,南京图书馆一侧的梧桐树因地铁建设而全部被砍伐,遂在南京论坛西祠胡同发帖介绍此事。随后,有网友通过微博转发给了同是南京市民的著名主持人黄健翔。随后,黄健翔将消息转发给姚晨、赵薇、王菲、孟非、乐嘉、陆川等文艺圈名人,呼吁共同关注南京地铁建设砍伐梧桐一事。

消息发出后,大批网友给予响应,微博上“拯救南京梧桐树 筑起绿色长城”活动被14000多位网友转发,“南京的梧桐树”微群吸引了超过7000个粉丝,所发表的留言约4200条。著名节目主持人孟非在其微博上称:“南京很多主干道的法国梧桐树栽种于1925年前后,历经了多少风雨沧桑,几代南京人对这些梧桐树的情感是很难用三言两语描述清楚的。因为所谓的城市建设要毁掉其中一部分,南京的老百姓有地方说话吗?”为了保护梧桐树,南京一些普通市民为梧桐树绑上绿丝带,发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拯救南京梧桐树”活动。新闻媒体又对此事作深入报道和信息转载,引来了全国性关注。

由此可见,如果民意的“上传”渠道不畅,必然溢出到其他表达平台上来,让管理者疲于应付。其实,管理者做的不少工作,本是基于良好的愿望,但由于在进行事关公众利益的决策时没有先认真听民意、纳民意,终将引发社会的冲突。尽管南京市政府之后经过认真工作,做出了积极补救,最终舆论关注逐渐退去,也得到了很多网民的认可,但显然不如事前就谦卑地倾听民众之声,使决策各方都满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