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下达”和“上传”的对话渠道(1)

政务公开就是要让“阳光”照进来,使政务信息见到光亮,从“黑箱”里显现出来,让公众看得见。但这还是不够的。它只解决了静态的公开透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到动态的公开透明,让公众清楚看到信息的产生、流动、处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而这就需要打通“下达”与“上传”的渠道,创造条件让群众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互相对话,有效沟通,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才是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关键。

“下达”就是上级的公共政策要求经过不断向下的层级机构,传递到目标群体的过程。该传递过程存在一定的缺陷,经常出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教授研究认为,公共政策在传递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容易出现衰减和变异,主要表现为政策截留、政策曲解、政策附加和政策滞后,其主要原因是政府组织结构的多层级性、政策本身的缺陷、政策传递过程中的主观滤波和政策传递通道不健全。

“上传”就是群众利益诉求能够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渠道,准确传达公共部门,以期在利益调整过程当中得到预期效果。由于正处转型期,民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意识随着利益关系的深度调整而不断觉醒,开始用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方式进行表达。然而,不同社会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能力和渠道差异很大。如果没有高效公平的机制,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引起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威胁社会安定。

通过做好政务公开,打通“下达”与“上传”的对话渠道,有利于让群众看到政务活动的过程,使民意得到充分反映,也有利于政策执行过程的清晰化,使政策意图得到更好的实现,最终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实际上,很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正是因为这一对话渠道堵塞,形成民意的“堰塞湖”,当湖面水位达到临界点时,突然溃坝,一发不可收拾。

四川省什邡市群体性事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2012年6月29日,该市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举行了开工典礼。但因担心项目建设引发环境污染问题,什邡市部分市民于7月2日至3日,到市委市政府机关门口聚集,提出反对意见,引来众多人的参与,并最终酿成了群体性事件。

该事件迅速成为网络舆论场的中心话题。7月3日13时,什邡一词在新浪微博的搜索量达641万人次,15时达1895万人次,17时更达3568万人次,牢牢占据当日时事热搜榜第一位,比榜单上2至10位的新闻事件搜索量之和还多5倍。各大网站与论坛上对此事报道较为低调,主要是转载什邡市政府对事件发布的各种公告,一些网站还关闭了评论区,但网民们的关注热情不减。网易转载报道《四川什邡市民抗议钼铜项目遭特警驱散》点击量也达145万人次,7.4万人参与讨论,位居新闻点击榜首位。当地网民发帖“直播”事态进展,大量转发现场照片,描述政府“劣行”,批评政府刻意“隐瞒”项目情况、“根本没打算与群众商量”,并呼吁全国网民进行声援。其中一张“什邡特警竖中指”的照片更是引发网民强烈不满。青年作家韩寒发表长微博《什邡的释放》,表达批评之意,并在文章最后说:“如此草率使用武力,也只会扩大事态。我关心什邡市……愿扛住了八级地震的人们,能扛住追打,也愿扛住了八级地震的政府(大楼),能扛住追问。”截至7月3日15时,此文在新浪、腾讯两家微博的转载量接近20万人次,跟帖5万余条,成为当日转发最多的相关评论,绝大多数网民对文章观点表示赞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