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舆”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2)

一旦信息在网上被公布于众,成为网络焦点,该事件会从个人事件或区域性事件陡升为全国性事件,事件的影响力以迅雷之势扩散,迅速点燃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在“杨达才事件”中,每位网友都是舆情的发现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眼光敏锐,在事故照片中找出微笑这个“亮点”;行动迅速,快速转发微博并搜索出真实人物——杨达才;群策群力,找到更多手表、皮带等“证据”;见微知著,看到手表、皮带背后的腐败“真容”;力挽狂澜,及时扭转舆情风向;执著有力,督促着事件调查过程和结果的水落石出。

也许“杨达才事件”的走势并非如此刻意,网络舆情也并非先知和完全理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舆情事件表明,网络日益成为舆情的聚散地和反腐的新势力。除“表哥杨达才落马”之外,“最牛房产局长周久耕”、“雷政富不雅视频”、“ 单增德离婚保证书”等事件,都是先由网络曝光,然后再进入现实中的“纪委介入”、“查实处理”阶段。

互联网为舆情提供了宽松和自由的平台,却不能被捧到天上去。网络演绎的舆情狂欢,让“黑暗者”无所遁形,却也可能造成误伤。

2012年国庆节期间,一则关于“自称‘县委书记’的人,在河南西陕县龙潭沟爆粗口”的帖子,在网上被疯狂转载。很快,一位网友把南阳市老干部局局长丁某的一张照片发到微博上,与爆粗口者进行对比。

于是,很多网友认定:丁某就是爆粗口的“县委书记”!网上充满对丁某的叫骂声。短短两天内,点击量高达数万。南阳警方的查证,证明了这是一件张冠李戴的荒唐闹剧:爆粗口的人并不是丁某,而是南阳中光厂的一位退休职工毕某!

被汹涌的网络舆情误伤,丁某也无可奈何:“自从该事件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后,我受到了很多无端的指责甚至侮辱,我能有什么办法呢?”

无独有偶。2012年11月21日,有网友在网上贴出一份家庭房产一览表,显示一位叫李芸卿的广州城建系统“退休高层”名下有24套房,已经注销6套,引发网上一片讨伐声,李芸卿被网友戏称为“房婶”。

但是,广州市委经过调查回应,李芸卿不是所谓的“退休高层”,而是一位退休高级工程师。她名下的房产,不是个人所有,是和两个儿子一起所有。购买房产的资金来源,全部都是合法收入。

《连线》(Wired)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的话意味深长:“网络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出现对人类控制的反抗者。网络符号象征着心智的迷茫,生命的纠结,以及追求个性的群氓。”由于互联网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规则限制,网络特有的匿名性,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戴着面具说话。在无所顾忌表达的意见中,难免有主观、片面等不理智的成分。

尤其当某些网友遭遇挫折,对社会问题认识不全面,或心怀“天下‘官员’一般黑”等偏见时,引发的网络舆情可能只是为了宣泄个人情绪。殊不知,网友们“一想象”,在网上“炒一炒”,却可能造成“误伤”。被网络舆情“误伤”的当事人“躺着也中枪”,体会着“莫须有”的苦楚和打击。

互联网时代,保证了人们的多元化价值观可以随意表达。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舆情更像是一匹脱缰之马,能够毫无顾忌地跑出惊人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却也可能在扬蹄奋进时,撞翻了路边的水果摊,或扬起灰尘迷住路人的双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