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不是敌情(2)

究其原因,一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频发,暴露问题的公共事件越来越多;二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影响无所不在,营造了“没有时间和距离感”的顺畅沟通平台,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公共事件有所了解并发表评论;三是随着人们收入差距的拉大,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对负面事件更加敏感。

与正面事件相比,负面事件与个人生存安全关系更紧密,加之人们安全感匮乏,所以,一旦出现负面公共事件,人们一定不会放过,而且会尽可能地向更多人传播和扩散。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种“门”,就是最佳例证。

对政府和社会管理者来说,充满赞扬和掌声的舆情,固然是令人愉悦和备受鼓舞的“中国好声音”,充满质疑和批评声的舆情,也不应该被视作刺耳聒噪或欲先消灭之而后快的“敌情”。

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成熟和理智的政府和管理者,既要珍惜那些“好舆情”,并以之为驱动继续前行,更要看重那些“坏舆情”,并以此为预警和提示,发现潜在的或已经存在被忽视的社会问题并加以解决,发现管理方式中被忽略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或许,有些舆情的曝出如同揭伤疤,让人感觉难堪、疼痛甚至难以承受,但是,讳疾忌医地将伤疤或问题掩盖起来,他人或许不会知道,等到伤疤发炎或问题爆发时,将会承受更大的损失。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泪水不代表软弱,而是爱;批评不是憎恨,更是爱。更多时候,与批评和质疑相伴而来的是善意的建议和提醒。

“延安城管暴力执法”舆情事件中,人们痛斥延安城管的嚣张跋扈和暴力行为,也为“城管队伍的管理”和“文明执法”提出诸多建议,比如“严惩实施暴力者”、“加强自身素质”、“注意和商户的沟通技巧”等。

“吉林禽业公司火灾”舆情事件中,人们谴责禽业公司和上级管理部门对安全隐患的忽视、对生命的不尊重与漠视,更提示人们和各个部门要“重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做好危险物品隔离”、“保持逃生通道的畅通”等。

“张图高考逆袭”舆情事件中,人们批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同时,还有对“高考改革”的呼喊,以及“开放异地高考”、“即使高考改革时机不成熟,也应该对高考政策做出修补”等建议。

……

爱之深,斥之切。人们反对政府部门的某项行为或发生的某件事情,人们认为政府部门存在各种问题,其实是对政府部门的一种深层的爱。民众不是敌人,舆情更不是敌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