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五年中,斯巴达一度废除了雅典的民主制度,改立专制君主制度,成为雅典城邦受到最大屈辱的一段时期。雅典城中民怨沸腾,大多数公民都认为导致国力衰弱的人,往往都是那些不顾国家安危的知识分子或思想家。在这段时间内,虽然雅典很快地恢复民主制度,但第一个受邀进入雅典的外邦哲学家,安纳萨格拉斯,却在民粹的气氛中被赶走,而最伟大的本土哲学家,苏格拉底,居然在民主制度下,被判处死刑。
没错,雅典是一个民主城邦,讲求平等主义,每一个公民都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利。苏格拉底虽然是雅典公民,活在这个平等社会,却偏好与知识分子来往,其中许多来自贵族阶级。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并注重获得知识的重要与困难,他不但要求人们对于追求真理进行深刻的思考,还特别强调道德知识的追求。他认为,获得正确道德知识的过程,类似一个人学会一项技能(例如,学做木工),需要费心学习之外,还要反复练习,才能学好这门技艺,做一个有德的人。
苏格拉底实践道德知识的模拟,让他认知道德的理解与道德的作为是相辅相成的。不认真求知,不会有正确的理解,而未能付诸实践的理解,也无法真正活用道德知识。因此,苏格拉底特别强调从生活实践学习,并否认一般人认为,依附传统价值就能够拥有道德知识的天真想法。否认传统价值这一点后来为苏格拉底带来杀身之祸,因为旁人认为,这个强调个人认知的观念对雅典的政治制度构成威胁。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他在雅典法院提出精彩的辩护,但以公民所组成的陪审团却怀疑他的政治忠诚,居然判这位哲学导师有罪,处以极刑。
在法院辩护自己的过程中,苏格拉底面对三位法定公诉人。他们在苏格拉底定罪的诉状中,指出苏格拉底犯的错误里,并没有“不忠于国家”这一项,但是在公民大众所面对的国仇家恨中,雅典当时出现了一股诡谲的氛围,总想找个代罪羔羊出出气。这种人其实不好找,因为哪个人不懂得明哲保身呢?可是这件事偏偏发生在苏格拉底的身上,使他成为为哲学殉道的第一人。原因无他,正是因为苏格拉底人格中的两项特质:说真话,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