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行为的强化作用。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发现。而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心理强化,不断刺激着那颗贪婪的心。
贪婪是个人在后天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改正,具体方法如下。
1. 知足常乐法。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欢乐,也有缺失,不能盲目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2. 格言自警法。古往今来,仁人志士都非常鄙视贪婪之人。他们撰文作诗,鞭挞或讽刺那些向国家和人民索取财物的不义行为。其中,最著名的是陈毅的《感事书怀·七古·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奉劝有贪婪心理的人,将此诗裱成堂幅,悬挂室内,朝夕自警,好自为之。
3. 二十问法。这是一种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纸上连续20次用笔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20秒,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作较深层次的分析。例如,一个贪财的人在纸上连续写下“我喜欢钱”、“我喜欢很多的钱”、“我喜欢自己是个有钱人”、“我喜欢有许多财富”、“我喜欢过有钱的生活”……写完之后,他就要思考一下,自己对钱是否有一些过分的欲望,为什么许多举动都与钱有关。接着想,人的生活离不开钱,但这钱应来得正,不能取不义之财。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贪婪之心最终会阻碍自己的发展。然后分析自己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还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清楚后,便要下定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贪婪的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