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与布丹

莫奈十八岁,他的漫画作品已经固定在哈佛港一家叫阿查(Acher\'s shop)的小商店贩售,同时在这家商店贩售作品的有比莫奈年长十六岁的布丹,他们认识了,变成好朋友,莫奈因此常常随布丹到附近海边写生,改变了他的漫画志向,对绘画有了不同的看法。

布丹生长在诺曼底,从小和海洋的风景有亲密深刻的接触。以后布丹又做过船员,更有机会感受海洋的一切变化。布丹在一八四四年认识了写实派的大画家米勒。当时布丹年轻,只有二十岁,米勒第一任妻子去世,回到故乡诺曼底,也正在思考创作方向何去何从。

米勒是诺曼底农村出身的农民画家,一度曾经在巴黎学画,也试图做一名职业画家,以肖像画和裸女画来维生,一直没有成功。

第一任妻子逝世后,米勒开始转变,他接触到巴比松画派的一些热爱自然的画家。

巴比松在巴黎西南方,有著名的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十九世纪中期有一群画家厌烦工业化以后嘈杂拥挤的都市,纷纷离开巴黎,走向风景优美宁静的大自然。

米勒于一八四七年以后定居到巴比松,但是,从一八四○年以后他就常常跟巴比松的画家一起到农村写生。

二○○九年台北办过米勒和巴比松画家的画展,米勒最著名的作品《晚祷》《拾穗者》也都展出。米勒的作品描绘了工业革命来临时农民对土地的信仰,歌颂劳动的价值,赞美勤俭朴实的农村生活,赞美农民无所怨尤的宽厚精神。

然而巴比松画派的画家并不全然是为了农民走向农村,大部分画家其实是向往农村的自然风景。

十九世纪这些以自然风景为主题的画家,像柯罗(C.Corot)、亨利·卢梭(H.Rousseau),他们更关心自然本身,他们长时间在自然中写生,观察天空的云,观察山脉的起伏,观察水流的反光,观察一片叶子在黎明阳光里的闪烁,观察夕阳最后一线光在地平线上的消逝。

这些画家把上千年欧洲绘画里以人物为主题的传统改变为以自然为主题,他们就像十世纪末期以后的中国画家,在长达一千年间纷纷走向山水。

欧洲的风景画发展比中国晚很多,欧洲面对自然的写生,要晚到巴比松画派产生后,自然山水才真正成为画家关心的主题。

布丹正是通过同乡画家米勒开始亲近巴比松画派,也受到自然主义画家的影响,直接走向大自然,在千变万化的光影中捕捉刹那之间的视觉印象。

布丹不同于巴比松画派画家,他不是面对内陆的森林、溪流,而是面对诺曼底大西洋海岸的大海风景,他在写生过程中直接感受到海洋的瞬息万变,天空的光,每一瞬间都在改变。他感觉到在户外写生的快乐,他告诉年轻的莫奈:你一定要坚持在户外写生。

十九世纪欧洲主流的绘画还是人物画,画家也都在画室内创作。画室内的光是人工营造的,有固定不变的光源。因此可以说布丹是欧洲最早直接面对户外的自然光来创作的画家。户外的光是不稳定的,也无法固定在画家希望的状态,因此户外写生有更加即兴、多变的视觉因素。

布丹把户外写生的经验教给了莫奈,带领他观察户外的自然光。莫奈一生奉行这一规则,终生追求户外写生,被称为“光的追寻者”,他所创立的印象画派也常被称为“外光画派”,以有别于欧洲传统在室内以人工照明画画的学院美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