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读史使人明智

三、小结:读史使人明智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说,所谓“资治”,不能仅是知道什么是“治”、什么是“乱”就可以了,而要“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鉴”如人照镜,“可就正焉”。而读者于历代兴亡、人之贤否之中,“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曰‘通’也”。读的人不仅要知道“治乱”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何以治、何以乱的道理。知道努力在治国实践中去取资和借鉴。通过对《通鉴》解读,可以简单归纳出几点:

(一)用人机制:用长弃短

用人关键要用长弃短,找出才能忠义之士。一个人四平八稳没有毛病,也许只是个一般才能的人。举个例子,子思对卫侯说苟变这个人是个人才。他可以将五百辆战车,就是有将军的才能。卫侯说,我知道他可以当将军,但是这个人有个毛病,他当官吏的时候去收税,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讲圣人之用人,就像匠人处理木材一样,要取其长弃其短,所以杞梓连抱那样的大树有几尺腐烂之处,良工不会不用它的。现在选爪牙之士,却因为两个鸡蛋把能够堪当将军的人才放弃了是很可惜的。我想古人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

(二)君臣关系:和而不同

君臣关系要互补,和而不同。领导要能听进去不同的意见。《通鉴》卷一记载:“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卫侯说的话并不对,但是下面的人都说对对对,都像一个人说的一样,都不敢违背他。所以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子思说,我看卫国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公子懿子说你怎么这么说?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引不已,国无类矣!”子思说,君主不对,但是臣子不敢指出来,大家真实思想君主都无法获知,这实际上助长了君主自以为是的作风。君主只喜欢别人的奉承谄媚,这是昏暗到了极点。这样发展下去,国家就要亡了。

(三)决策机制:自知之明

《通鉴》卷一,子思对卫侯讲:“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国事越来越糟糕了。卫侯问,你怎么知道呢?子思说:“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君主自以为是,但是卿大夫不敢指出来。卿大夫说话自以为是,老百姓不敢指出来。君臣都觉得自己了不起,臣下还都顺从。善从哪产生呢?所以国家将要亡了。

《资治通鉴》里提供了很多为政治国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归纳一下司马光给我们讲的那句话,修心之要是“仁”“明”“武”。仁是讲政治,明是要有判断力,武是有决断力。用人是关键,用人关键是怎么安排人,怎样去激励人,如何赏和罚。《资治通鉴》真不愧是中国传统史学长廊中的一朵奇葩。期待各位领导通过工作实践,细细阅读,琢磨和体会这座伟大宝库中的历史智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