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2)

(一)关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为什么毛泽东、周恩来这些杰出领导人如此重视呢?《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该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接续《左传》(《左传》的记载截至公元前403年),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到公元959年五代终结长达1362年的兴亡史。全书计294卷300多万字。这一点与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从远古一直写到“今上”(汉武帝)有所不同。

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来编写的,如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书编起来更不容易,因为容易写成流水账。但是《资治通鉴》读起来并没有这种感觉。它既有历史的发展脉络,对史实也交待得很清楚,这是司马光的高明之处。

司马光(1019—1086),今山西人。他在给宋神宗赵顼的信中,谈到编写宗旨时说:“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自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以来,史书之文字繁多,布衣之士都无法遍读。何况人主日理万机,更无暇周览。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就是考虑到人君政务繁忙,渴望了解历史知识又无法通览现有史书的需求,因此删繁撮要,以编年的方式,编纂一部内容条贯、叙事清晰的简明通史;其内容与国家兴衰、民生休戚相关,其目的是为了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过程中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宋神宗非常欣赏司马光编纂的这部史书,慨然为之作序。该书本名《通志》,神宗改赐佳名《资治通鉴》,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这符合古代人治国和治学的宗旨。治学就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司马光说,我现在“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他对自己描述得很清楚,说我现在老了,眼睛看不清了,牙齿也没几颗了,精神也不太好,刚刚做的事情转过脚就忘了。但是他强调,“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即我的精力都用在这本书上了。他希望皇帝能够有时间赐览,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司马光是希望给领导提供借鉴,所以《资治通鉴》就问世了。

《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出来以后影响非常大,《通鉴》成了一家族。《通鉴》本身是模仿春秋《左传》的写作方式。《续资治通鉴》也是如此,此后还有《明通鉴》《清通鉴》,所以成了《通鉴》的一个系列。朱熹及其以后的学者觉得《通鉴》内容太多,又编成《通鉴纲目》《通鉴辑览》,都是按照《通鉴》的模式编的。《通鉴》家族的一个偏支就是《通鉴纪事本末》。《通鉴》是按照年代编的,但是按照年代编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安史之乱”八年,这八年记载了很多事是交叉在一起的。袁枢把《通鉴》重新编写,把《通鉴》的内容分成239个事目,只是按照事件的发生时间重新抄写了一遍,抄成了《通鉴纪事本末》。这本书非常好,因为读者按照事件来阅读,对于事件的历史发展脉络看得非常清楚。这又成了一个系列,有《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1926年,《京报》请梁启超先生给大家推荐一些人文基本阅读书目,他当时推荐的就包括《资治通鉴》和《通鉴纪事本末》。总之,《通鉴》成书以后,成为皇家教育的必备教材之一。张居正曾专门给万历皇帝讲《通鉴》。现在也出版了《资治通鉴皇家读本》。

为什么毛泽东读《通鉴》17遍?因为他确实觉得《通鉴》有利于他借鉴历史经验。有时候他读着读着就忘了吃饭,忘了弹烟灰,真的是入迷了。这本书读进去以后,就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智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