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3)

(二)《通鉴》提供的历史经验

《通鉴》它到底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经验呢?

司马光在这部书里面叙述了22个王朝的兴衰。第一个是东周,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部分。他是从战国开始写起。为什么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写起?司马光有他的说法。秦汉统一的王朝,中间包括一个短暂的新莽和东汉。中国将近300年的分裂,除了西晋将近50年的统一以外,接着是魏晋南北朝。司马光非常讲究正统。他认为南朝是正统,西晋完了以后就是东晋南朝。北边是五胡十六国,接着是隋唐五代十国。五代包括梁、唐、晋、汉、周。在司马光记载的22个王朝里面,秦汉和隋唐是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大一统的王朝,秦短暂,接下来是汉;隋短暂,接下来是唐。一汉一唐让中国的文化、历史、疆域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以后的历史《资治通鉴》里没讲。可以说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看秦汉把春秋战国的乱象给统一了,秦是制度上统一,汉承秦制,各个方面都有发展。隋把魏晋南北朝将近300年的分裂统一了,但是隋很短暂,不过制度是隋朝建立的。唐进一步发展,将近300年的天下。五代十国都是分裂的,宋、辽、金、夏更是如此。元、明、清又是统一的,其中明、清各有26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历史确实是在这样一个循环方式下进行的,但是每一次分裂都有更高一级的统一国家出现。

司马光总结出什么经验呢?他说领导是关键,人君是核心。他特别强调一个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德对国家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司马光说不,“人君”应该有更主要的责任。他把领导分成五个不同的类型。他在《资治通鉴》里面没有明确的分类。但是他在给哲宗皇帝编的《资治通鉴》的一个简本叫《历年图》中,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1362年的历史,与《资治通鉴》是完全一样的年代记法。在这里面他说领导有五种:一为创业之君,智勇冠群;二为守成之君,中等才能,而能自我约束;三为陵夷之君,中等才能,但不能自修;四为中兴之君,才能过人且善自强;五是乱亡之君,下愚而不可改移者。他把这1362年的20多个君主分成这几种,他认为创业之君,如汉高祖、汉光武、隋文帝、唐太宗等;守成之君,如汉文帝和汉景帝;中兴之君,如汉宣帝;至于“习于宴安,乐于怠惰,人之忠邪,混而不分,事之得失,置而不察,苟取目前之佚,不思永远之患”,使“祖考之业”日趋颓下的陵夷之君,像西汉的元帝、成帝,东汉的桓帝、灵帝,都属于这一类;最糟糕的是乱亡之君,他们“心不入德义,性不受法则,舍道以趋恶,弃礼以纵欲,谗谄者用,正直者诛,荒淫无厌,刑杀无度,神怒不顾,民怨不知”,像陈后主、隋炀帝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性不受法则”这几个字大家别小看了,“依法治国”这四个字是法家提出来的,韩非子就提倡依法治国。中国古代是讲法的,但是法是在人治的基础上。圣君贤相都受法则的约束,昏君奸相全当无法,不受法制约束。但是在国家治理过程当中有明确法律。帝王因为不受法律约束,所以荒淫无厌、刑杀无度,民怨沸腾,国家自然就灭亡了。《资治通鉴》正面褒扬了唐太宗那样的仁明之君,批判了隋炀帝那样的荒淫之主,记述了刘邦等创业者的艰难,揭露了秦二世等乱亡者的无耻。一部《资治通鉴》描写了众多帝王五种不同的众生相,也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经验教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