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纪纲”与“召和气”(1)

二、“立纪纲”与“召和气”

“立纪纲(纲纪)”,在宋人口中指的就是订立制度。“召和气”,指的是能够感召天地,使万事万物充盈着雍睦和谐的自然之气。这种自然和睦之气运行在社会、政治领域,与仁义融汇为一体。

(一)“纪纲制度”与“仁义和气”

纪纲制度与仁义和气这样一种思想原则、政策基调,和北宋开国君主一些基本的统治方略有关。我们知道北宋中期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他在《涑水记闻》这部笔记里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时期的一些事情。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曾经跟他周围的臣僚说,“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而我成天侍奉在他身边,他并没有把我除掉。也就是说,刻意除去那些有“帝王相”的人,并不能保证君权常在。长治久安仅仅从这些方面入手显然不能奏效。

这个例子使我们感觉到,作为从五代时期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宋太祖通过不断总结教训,已经有了和前人不同的解决动乱的思路,已经理性地认识到应该如何防范朝代更替和动乱。

另一个例子是,赵宋定都开封,太祖准备扩建宫城,亲自前往视察,来到朱雀门。宋太祖看见城门匾额上写着四个字“朱雀之门”。于是问随行的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中间加一个“之”字有什么用?赵普回答说,是“语助”。太祖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助得何事?”这让我们看到军人出身的太祖直率、粗放的一面,另外也启发我们注意到其中反映出的一种不重表面的“务实”态度。正是在这种理性、务实的基本精神影响下,奠定了北宋初期的发展基调。

如果从比较理性、务实的角度来看,怎么能够防范朝代频繁更迭、稳定统治政权呢?被赵宋统治者奉为法宝、被他们视为基本原则的,是“防弊之政”,这种防范弊端的精神与政治举措,事实上就是赵宋一朝的基本国策,也就是宋人所称说的“祖宗之法”。

所谓“祖宗之法”,其实就是从太祖、太宗时期奠定下来的一些作为王朝统治方略的基本原则,其核心精神是防微杜渐。在太祖写给赵普的一封信中,他说:“我和你们平定祸乱,取得了天下。我们建立的这些法度,子子孙孙应该世世代代谨守下去。”我们知道,赵匡胤刚刚做皇帝的时候,很难说有多少人相信这个朝代能稳定下来。因为他继承的是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五代八姓十四君,一共只维持了53年,朝代更迭非常频繁。赵匡胤黄袍加身,一般人的心目中大概觉得这只是短命的第六代而已,但是这个王朝稳定了下来,内政比较安定,这在宋人看来是十分重大的成就。

太宗取代太祖,有一些不正常的情形,但他继承了他兄长的事业,安定了赵宋的统治。他做皇帝以后,发布过一道即位诏书,其实就是一份安民告示。其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他将应该“谨守”的法度原则概括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