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时间·空间·基本评价(3)

如何认识宋代这一历史时期?近代以来,学界看法相当不同。从20个世纪前中期以来,在我们的各种教科书里,有个比较一致的提法,就是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所谓的“贫”,是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主要是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这样的说法,我们沿用了大约半个世纪之久。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海外学者的说法。这里列举的是英国史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的专著《古代中国的发展模式》(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讲南宋历史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Daily Life In China on the Eve of the Mongol Invasion 1250-1276)以及美国学者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写的《中国:新的历史》(China: A New History)。《中国:新的历史》其中一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作者认为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为什么中国学者的传统认识和西方学者的一些认识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我自己写过一篇小文章讨论这个问题,我想这主要是由研究者不同的立场和认识角度决定的。国内学术界对于宋代的认识框架,基本上是近代以来形成的,包含着当代人反观历史的特有体悟。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侮,积郁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充溢着建设强国的期冀。在这种状况与心境之下,对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憧憬,往往与对于汉唐盛世的怀恋联系在一起。而西方学者则没有这种内心感受,他们从一种外在的角度观察中国的历史。另外,政治史是国内学术界的传统优势所在,政权间的角力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西方学者则出自与我们不同的学术背景,他们更加注重社会史、文化史方面的因素,注意对于整个世界文明的牵动、辐射作用。因为彼此出发点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造成了中外学者对宋代总体评价的不尽相同。

我们还可以介绍一些海外学者对于宋代的认识。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曾经说过,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法国学者谢和耐也说,在宋代所发生的变化不是个别的,而是一种质的变化,“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已是近代中国特征的端倪了”。李约瑟(Joseph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的绪论中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说到中国应用科学的进展,首先会想到的是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以外,其他三项技术的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马克思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宋代方方面面的发展确实对世界文明起到了一种牵动和辐射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宋代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唐到宋经历着一个重要的社会变迁过程。如果予以比较简洁、明确的概括,或许可以归纳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所谓“化”,其实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倾向、一脉趋势。宋代正处于这种变迁的过程之中,对于这一时代的认识,关系到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走势的把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