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及问责制度

林甘泉,1931年11月生,福建省石狮市人。1949年4月厦门大学历史系肄业。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干事,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编辑,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林甘泉文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论稿》、《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合著)、《孔子与20世纪中国》(合著)、《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秦汉史》(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主编之一)、《郭沫若与中国史学》(主编)、《中国史稿》(第2、3卷主要执笔者),先后发表有关先秦史、秦汉史、社会经济史和史学史方面的论文50余篇。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伟大国家。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在历史进程中有的中断了,有的消失了,只有中华文明经历数千年一直绵延至今,这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重要的关系。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先秦文献中提到了“万邦”“多邦”,即指规模大小不等的一些邦国。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发生了剧烈变动。秦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此后2000多年,虽曾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国家的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为20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曾经谈到国体和政体的区别,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则指政权构成的形式。政体和国体有联系,但毕竟是两个概念。今天主要谈政体问题,政权形式和运作方式。

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统一的格局,可以从经济、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各个层面去探讨,我们从秦汉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及官吏问责制度的角度切入,可以增强对2000年间封建国家政治制度重要特点的了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