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将至》 前言(1)

鲜有历史事件会像古巴导弹危机那样受到如此多的研究和分析。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发生的十三天,是人类历史上距离核战争毁灭最近的一次。无以计数的杂志、书本、纪录片、研究总统决策的论著、大学课程、冷战两大阵营的会议和好莱坞电影,都对这十三天进行了探究。尽管关于这一事件的文献卷帙浩繁,但类似电影《最长的一天》或《总统之死》那样分秒详尽的叙事却尚未出现。

大多数关于这场危机的作品不是回忆录,就是学术研究,关注的是这个宽泛而复杂的话题的某一方面。如此浩瀚的学术文献似乎淹没了关于人的故事:20世纪的一次史诗般的、调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规模人力和物力的事件,巨大压力下的生死抉择,从柯蒂斯·勒梅(Curtis LeMay)到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巨大人物阵容,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故事。

在本书中,我想重点展开叙述小阿瑟·M.施莱辛格(Arthur M.Schlesinger,Jr.)所称的“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帮助新一代的读者再现冷战中这次极具代表性的危机。对肯尼迪政府来说,1962年10月27日是一个“黑色星期六”。这一天跌宕起伏,令人如坐针毡。这一天,地球离核毁灭如此之近。这一天,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和尼基塔·S.赫鲁晓夫(Nikita S. Khrushchev),两股对立意识形态的代表人物,将地球拖入核毁灭边缘。这一天,他们离坠入深渊仅有一步之遥。如果说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关键性时刻,那么“黑色星期六”就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决定性时刻。换言之,毁灭日之钟的时针离午夜只差一分钟。

这一天的开始,是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用电报请求赫鲁晓夫使用核武器打击他们的共同敌人。这一天的结束,是肯尼迪兄弟私下提出条件,撤走美国在ⅹⅳ土耳其部署的导弹以换取苏联导弹撤离古巴。同样是这一天,苏联核弹头被运到古巴导弹基地,U-2侦察机在古巴东边被击落,另一架U-2侦察机在苏联领空迷失方向,苏联核潜艇被美军的深水炸弹强行逼出水面,古巴对低空飞行的美军侦察机开火,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了全面入侵古巴的计划,苏联将战术核武器部署到距关塔那摩美国海军基地15英里的范围内。以上任一事件都可能触发两个超级大国动用核武器。

我试着结合历史学家的方法和新闻工作者的技巧来讲述事件。距导弹危机发生已久远,档案开放的程度足以再现当时的绝大部分机密。许多危机的亲历者仍旧在世,并且乐意回顾当时的情景。在两年的深入研究中,我深度挖掘了旧有记录,采访了亲历者,拜访了古巴的导弹部署遗址,研究了数千幅美国侦察机拍摄的照片。我感叹从中发现的新材料如此充裕。最具启发的往往是那些角度不同、内容各异的材料,比如对苏联老兵和美国情报拦截员的采访、美国U-2飞行员的回忆录等。此外,我还在国家档案馆发现该飞行员驾机误入苏联两小时的飞行路线图,这份地图先前从未公布。

尽管研究导弹危机的学术作品汗牛充栋,世人未知的故事仍然多不胜数。本书出现的许多苏联老兵,有的曾操控核弹头并且瞄准美国城市,这些人以前从未接受过西方学者的采访。据我所知,导弹危机的研究者们尚未开始研究档案馆中数百盒情报录像带原片,而这些材料却详细记录了关于古巴导弹基地的建造和投入使用的过程。本书首次通过利用这些档案资料而确定了10月24日那天早晨美苏两国军舰的位置。用迪安·腊斯克(Dean Rusk)的话来说,那天双方已经到了“眼球对眼球”的地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