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公(4)

亲信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部属。官员在常年的行政事务中,和周围共事的部属之间,建立了超越一般同事关系的信任或者利益关系,从而结成小圈子或者特殊的政治团体。官员和部属之间,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熟悉、信任、欣赏、器重等关系,但这种关系必须限定在正常的政治权力运作之下,而不是以这种私人的亲信关系超越政治关系,从而使任用亲信服务于个人的政治目的和政治利益。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就曾明确提出,要坚决反对“搞小圈子、小派别,拉拢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我国历史上多次上演的军阀混战,特别是北洋军阀时期,官员的任用实际上都是局限在了亲信的圈子里,所以也就“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没有一个长久的。这种官员与亲信之间关系的存在,在今天仍然时时表现出来,成为官员一心为公面前的一个重要门槛。

当前社会环境下,官员要过好亲信关,要重点处理的一个关系,就是秘书的问题。所谓“秘书党”的存在,并备受诟病,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官员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秘书群体中,确实有一大批有才能的干部,如能量才适用,对其进行正常的安排任用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一些官员和秘书之间,往往形成一种特殊的信任关系甚至是政治“盟友”、“继承”关系,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将秘书安排在重要、核心的岗位上。或者是在自己任期结束之前,突击将秘书安排好。其心理,或者是延续自己的权力、或者是对秘书服务自己多年的回馈、或者是特别的栽培提携,大都不是出以公心,不是正常的权力交接。

三、三把尺子量公私

官员要做到一心为公,除了能过好亲情、亲信两关,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不徇私,二是不结党,三是敢牺牲。这三方面的关系,是决定一个官员为官好坏、成就大小的三个主要因素。手握三把尺子对一个官员从这三个方面考察,可以度量出一个官员的好坏。

1.不徇私

公的另一面,就是私。公和私构成了矛盾的两极,要一心为公,就必然要克服私的腐蚀。

《论语》泰伯篇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多么伟大啊!舜禹作为天子,拥有天下,却一点也不谋私利。官员作为社会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是作为“私”的我,与社会普通公众并无二致,更重要的,他的官员身份要求他作为“公”的我,要能够从“公”的角度出发,不徇私情。

北宋名臣富弼出使辽国,一走就是数月。有人捎来家书,富曰:“徒乱人心。”不拆书信,直接放在灯上烧掉。“家书抵万金”,富弼作为一个封建官吏,都懂得身在公位,执行公务,百分之百地勤政,不敢有一丝懈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近公布的南京临时政府档案中,有一件收于1912年2月13日晚9时的电文,内容为:“……陈督退志已决,众举孙寿屏先生继任……(望)中山先生俯念众情,即加委任,大局幸甚。”整件电文共三页纸,由广东地方人士与52个社团联合署名。文中的陈督是陈炯明,孙寿屏即孙眉,是孙中山的长兄。当时的情况是,孙中山为粤督一事久决不下,广东地方人士与社会团体致电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提议选举孙眉为广东都督。孙眉是同盟会南方支部的负责人,一直支持、协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为此甚至变卖家产、倾其所有,论其威望确实可以担任广东都督。但孙中山却坚决予以反对,他于1912年2月21日致电广东各团体,称“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于政治,一登舞台,人易欺以其方。”说孙眉忠厚老实,易于被政客欺骗和利用。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孙中山还致电孙眉,劝其勿任都督。孙中山先生的不徇私情、不唯亲是举,也是出以公心,是他“天下为公”思想的体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