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主营图书:窥见市场盲点(1)

1994年,刚到而立之年的贝索斯,在老板戴维·肖的授意下,开始研究互联网。

如果不是那次带有一定宿命意味的网上冲浪,也许他会继续安稳的做一个超级“金领”,又或者他会把巨大的破坏效应带到“倒霉”的金融界——但是,他偏偏与图书结了缘。

那一天也许有明媚的阳光,也许只是一个布满阴霾的雨天,但这一切都吸引不了贝索斯的目光——他的关注点始终落在互联网上——“互联网使用人数每年以2 300%的速度增长” ①这一事实令他兴奋不已。

一向对数字颇为敏感的贝索斯想到在西雅图已生根发芽的微软公司,不禁心生向往。那时逐渐趋于安稳的生活让他按捺已久的“颠覆欲”无处安置,这不,一条疯狂的道路便呈现在眼前,向他风情万种地招着极具诱惑力的纤纤细手。

有些人有了这个闪电般的创业念头也许会兴奋不已,可是又很快会忘掉这个稍纵即逝的梦想,继续过庸庸碌碌的日子;有些人会大张旗鼓开了头,却不是战略失误就是吃不了苦,到头来半途而废。可有些人似乎天生便是上帝重新派到人间的使者,为开创一个时代而来。

就如实干派的贝索斯,有了这个想法后立即列出了二十余种商品,通过缜密的筛选,将目标锁定为书籍和音乐制品。最后,一向热爱阅读的他决定将书籍纳为首选。

这个结论也并非一时兴起,贝索斯的考虑的确十分周密:

首先,贝索斯将销售的产品定位于市面常见大众熟知的种类。

其次,需要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消费者平均每年在图书上的开销是79美元,作为出版大国的美国具有130万余种的图书种类,该行业年销售额达到2 600亿美元,而市场空间还很大。因为市场上两家最为强劲的对手——大型连锁书店巴诺书店和Borders,也只是共同占据25%的市场份额,其他独立书店覆盖了21%的市场,剩下的销售渠道在超市、读书会、以及邮购等方面。

再次,货源方面,当时整个图书的空白点几乎都已被Ingram Book Group和Baker & Taylor两家图书经销商占有,它们同时成为小型的独立书店的衣食父母。他们在美国具有布局广泛的仓库,并有40万部图书的出货量支撑销售,并且两家经销商还采用了ISBN(国际标准书号)编号来建立电子图书数据库,使得图书检索变得更为方便,故此贝索斯能直接奉行“拿来主义”,真是坐享渔翁之利。

最后,因为网络书店省去了实体书店店面租金成本,贝索斯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费用大力投入到促销活动之中,这也是亚马逊得以生存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决定干这件事之前,贝索斯早就在心里打好了算盘,说他不打无把握之仗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反倒是今日的绝大多数创业者,应该好好在贝索斯身上挖到启迪新思维的智慧,那或许未必一下就让你开窍,但会让你少走弯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