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是如何成为中国皇帝专属色彩的——色彩与身份(4)

自唐朝起民间禁用黄色,开创了皇帝专用黄色的先例,从此黄色成为了帝王的象征。宋太祖赵匡胤(927—976)陈桥兵变时,用“黄袍加身”喻示被拥立为帝。唐朝对黄色的禁忌一开始仅限于赭黄色,“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民间仍然能够穿着一些姜黄、明黄、柳黄或鹅黄色衣服。后来因为这些黄色太容易与赭黄色混淆,明朝时干脆一律禁之,

将黄色推至至高无上的地位。黄色具备了非凡的尊贵寓意,在禁令之下,尤显神秘特异,因此受到民间的格外推崇。唐朝禁黄并不严格,于是民间用色经常打打擦边球;即便是禁黄严格的明朝,朝廷在初期仍然需要屡屡专门下令禁止民间穿用各种黄色。

宋、明都尚火德,以红色为贵,传世的宋朝皇帝画像中,皇帝多穿着火红的赤袍。明朝皇帝画像中黄色与赤红色并用。有历史学家根据《大明会典》将明朝皇帝的日常着装论述如下:“黄色的龙袍,常常被看做中国皇帝的标准服装。其实在本(明)朝,这种服装只在一般性的仪式上服用。在不举行仪式的时候,皇帝的常服则是青色或黑色的龙袍,上缀绿色的滚边。”

只有清朝皇帝才长期穿着黄色龙袍。由唐至明,历代皇帝所专属的黄色多为偏红偏暗的赤黄、赭黄、杏黄色,因为“明”与“冥”通,随葬品又被称为明器,偶有流传的明黄服色的帝王相通常是作为遗像而绘。历朝历代,仅清朝以明黄色为贵,乾隆朝流传的帝后嫔妃真容肖像图卷《心写治平》中,皇帝、皇后、贵妃着明黄色服饰,妃着杏黄,嫔着紫红。现存的戏曲文化艺术因经历了清朝两百余年的服饰文化断层,饰演历代帝王的角色皆穿明黄色服饰亮相,遂引致民间误解。

阳春初发,草木葱茏,满目望去都是青绿之色。承接青的联想,绿也有茂盛之意。但绿作服色之时,数千年来却经常被人不依不饶地鄙夷着,与绿相近的青色虽然是正色,往往也只有在体现时令和方位时才显得重要,其作为服色也经常被轻视。

绿衣通常表示身份卑微。唐朝六品、七品官员的朝服为绿色,称“绿衣”或“绿袍”,借指低级官吏,也称“绿衣郎”。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朝服用青色,比绿色等级还低。“青衣小帽”多指地位低下的平民或奴仆。失意官吏也常以“青衫”自诩,白居易(772—846)诗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楼”原意本是豪华的高楼,可借指豪门高户或帝王之居,但到唐朝已生出偏意,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及至宋元,青楼基本已经成为了妓院代名词,沿用至今。坊间俗语“绿帽子”的古代版叫做“绿头巾”,从来都不是好话。相传春秋时,卖妻女而求食的人就在头上裹绿头巾,以别贵贱。史书记载汉武帝姑母馆陶公主的男宠董偃曾头戴绿帻拜见皇帝请罪。后人注释“绿帻”为绿头巾,董偃大概是第一个有确切记录戴绿帽子之人,不过此时的绿头巾显然与后世流传之意不同。元代朝廷下令,娼妓的男性亲属都要头裹青(绿)头巾,以示尊卑。明朝初年,乐户官妓戴绿头巾,以示其辱。绿头巾的含义从表示卑贱到表示有罪,至成为娼妓家男子专用,最后喻示妻子有外遇而成为男性的奇耻大辱,数千年间一直不得翻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