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西方社会,一般大众并未受惑于“越早开始越好”。记不记得在《婴儿炸弹》这部美国电影中,当女主角带着她的婴儿到公园“例行公事”地玩耍时,镜头讽刺地指向旁边三位爱炫耀的母亲:“你的孩子去上过纽约的……课吗?我的宝贝已经去上了半年了!……”女主角张着嘴、瞪着眼,看看地上三个坐在沙堆中玩耍的未足一周岁的婴儿!
这种镜头,在西方家庭中其实是非常少见的,因此这个电影的片段其实是在挖苦部分极少数纽约都会的母亲。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孩子学校的音乐教育及在基督教教会里接触到的音乐节目,就绰绰有余了,不须再额外加课。为什么现在在我们的国家反而开始流行“零岁教育”、“早期教育”,有比例越来越高的人忙着送孩子出去上课?
一、典型的商业社会,群众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资料,很容易被广告煽动。许多“早期教育”观念之形成,并非来自教育,而是来自广告词。
二、父母缺乏足够的教育理念,宁信广告及“人云亦云”,也不愿接受专家学者的“苦口良言”。
三、父母觉得自身的音乐文化不足够应付,求助他人是较心安的方式。
四、认为“赢在起跑点”,或许就能“一路不落人后”。
五、为了考上好的重点初中。升学主义的阴影,在小学就已铺天盖地地降临,许多父母给孩子暗中的规划是:四年级之前学习才艺,五年级之后就要专攻学科了。学习音乐的生命只到十一岁左右,不提早,未免就太晚了!而西方社会,虽开始得晚,但其年限可以一直延伸至青少年期甚至成人期,所以也不急于一时。
六、学校音乐课程设计不良 (幼儿园、小学、中学),无法提供完整的基础音乐教育,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音乐课,音乐社团或乐队更是少,又缺乏足够的师资、良好的设备。关心孩子音乐学习的家长,只好提早自己花钱,找寻心目中理想的老师。
畸形发展
西方社会并非人人重视音乐,但至少音乐已是他们相当重要的生活文化之一,并且也相当普及。学校的音乐课本版本很多,有竞争,就带来进步;音乐社团相当多,学习年限也很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许多社区会提供免费或收费的乐器训练课程,受过良好音乐训练的音乐教师也很多,想要不接触音乐都难,音乐对他们来说是常态并普及的教育之一。加上欧美人士每周有上基督教、天主教教堂的习惯,在教堂里一开始一定有诗歌的吟唱。许多教堂还设有唱诗班、乐团,很自然地,这又是很好的一种音乐学习环境。
反观我们,音乐教育可以说是很“畸形”发育的一环——民间私人音乐教学如火如荼,不断求新求变,学校却可以按几十年前编排的音乐课本“保持优良传统”地沿用至今。“没有竞争、没有进步”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最好写照,家长自己想办法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要不提早开始学习也难。
理智的衡量
但是“提早”,该在多早才不至于揠苗助长呢?我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提及。但在这里,仍有些具体的提醒,父母应多衡量自己与家庭的条件:如经济条件的积累,时间是否充裕,孩子与父母自身的体力、精神的负荷,孩子各方面发育是否适当等等。
零至四岁间的幼儿来到训练课的教室,在短短的一小时之间,是否能立即表现合作的态度?授课的老师相当难寻,具有招架小宝宝能力的老师更是难培养,因此大多数的人不敢太早轻易尝试。如果真的有意让孩子上音乐班,四五岁再开始,应该是目前社会环境下较理想的年龄。而在音乐团体班里上过至少两年课,大约六足岁再开始学乐器,也还不算晚。
最重要的,别忘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如果家长可以自己给予孩子音乐熏陶,任何年龄开始都不嫌早,也不必外求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