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之下的历史(1)

《敦煌》

北宋年间,赵行德面对殿试的西夏考题无以为答。

心灰意冷的他远走西夏,途中遇袭,被编入军队打仗。

在一次作战中,他救下了回鹘公主。二人情投意合,无奈造化弄人。后来,在西夏与敦煌的对抗中,赵行德选择了拯救佛书文献。

2015 年4 月15 日,傍晚,北京遭遇十三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北方的天空突然变成暗红色,大风提前宣告漫天沙尘的到来,杨柳脏絮更加肆意,无孔不入,空气中闻到呛鼻的沙子味—那是一种生机全无、痛苦绝望的味道。我走在新街口外大街上,赶去中国电影资料馆观看《迎春阁之风 波》。

电影开始,背景是大西部,古装加动作,如同《龙门客栈》。踏进客栈的客人,总要在身上拍打几下。在电影院里似乎又可以闻到沙尘的味道。

这时候,我想起了《敦煌》。

《敦煌》拍摄于中日蜜月期的1988年,取景于敦煌,搭建了城池。这部电影慢慢消失在观众的记忆里,却一直留存在当地导游的解说词中。《敦煌》的价值和地位,不逊色于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它们讲的都是国人自以为了如指掌,实际上却是大片大片空白的中国历史。

电影改编自井上靖的同名原著,好的地方是忠实于原著,枝干完全一样,没有任何调整,平铺直叙。就连讲述故事的节奏,俨然也是作家一笔一刀。自然而然,它坏的地方也在于这里,灰蒙蒙又慢悠悠的,就像沙漠的颜色一样单调,一切并不是奔着高潮大作战而去。井上靖的文字一直如是,它以风骨见长,没有辞藻华丽,也不太精于悬念设计。《敦煌》似乎也沿袭了这样的风格,反映在影像上就是朴实厚重,并无太多粉饰。这部电影有难得一见的古代战场设计,从阅兵到阵型,从冲锋到肉搏,从盔甲到武器,日本人表现出惊人的专业责任,绝不像港片那样,随随便便就一飞冲天,更没有张艺谋般的大红又大绿,个人取代真实。

井上靖的灵感,其实是来自于古卷上的一段文字:“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流沙万里,山河故人。这样一封无可考据的情书,在王朝覆灭和时间流逝中,铭记了人类永恒的爱情之美。所以,《敦煌》不仅是一部古装历史大片,它还包裹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没名没姓的甘州小娘子,叫汉人书生念念不忘。井上靖便塑造了一个赵行德,闯入北宋与西夏的历史纷争。神秘的回鹘公主,惊艳地出场,决绝地离去,令赵行德永生不 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