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音乐的改革者——专访音乐人黄韵玲文 / 陈信方
这几年,我参与了一些台湾还是中国大陆的歌唱选秀节目,在担任评审的过程中,接触了许多新生代热爱音乐的小朋友,这让我重新有机会去审视整个华人音乐产业的过去,并且衷心地期盼它的未来。
1986年,我刚刚加入滚石唱片制作部,不久就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忧伤男孩》,那对我来说是个相当重要的开始。没多久,黑胶唱片即将消失的消息很快就浇灭了我心中的喜悦。当时台湾的唱片制作规格都是跟着日本的脚步,日本开始大力推广CD之后,台湾也将面临CD成为主流音乐格式的未来。这个举措,对当时的唱片公司来说无疑是个莫大的冲击。科技的革新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个全新体验,其影响是全面性、全产业性的,所以当CD成为主流。计算机技术开始被大量使用在音乐制作上时,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竟然如此巨大。
举个例子来说,以前我们使用8轨录音,录音师只要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后来进展到24轨,需要两个人同时操作,两个人得默契非常,因为那时无法同时间进行录音,如果有一人在淡出时慢了点,整个就前功尽弃了。后来计算机解决了这些问题,让录音的过程变得更便利、更实用。当然,“便利”绝对是科技带来的优点,但我认为缺点也同时存在。过去我们制作音乐时,过程相当重要,你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会累积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当然,那些令我们敬佩的前辈,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地累积出经验,并且留下很多丰硕的努力成果。跟以往相比,我认为现在的过程减少了,甚至消失了,很多东西都可以靠科技或计算机,很快就能做出以前可能得做很久才能做出的东西,这是进步的必然,但也是很令人感到可惜的进步。
当然,现在很多人可以快速成功,但成功后可以持续下去的却很少。而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往往都非常尊敬前辈,他们了解真正做一首歌背后所付出的心血在哪里,他们能够在这些过程中细细品味,然后获得更大的能量。而一般人往往只懂了些做音乐的皮毛,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唱出来的歌,带给听众的感动往往也就只是皮毛。隔靴搔痒永远都没有办法带来真正的满足,你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但是新生代创作人,像卢广仲或方大同等,为什么他们不仅可以在市场中被消费者肯定,而且还能够存活下来?他们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别看他们外表是年轻小伙子,但身体里都住了一个老灵魂。
老灵魂往往就能造就出一首首前卫但又隽永的经典。台湾的创作环境相当自由,但也往往因为这样的自由度,导致现在很多做音乐的小朋友局限了自己。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在封闭的环境里,许多人争破头想寻找更多养分,在自由无拘束的氛围中,我们反而容易故步自封,以为自己唾手可得的养分,别人也可以取得呀!想要表现得很独特这很简单,跟别人不一样也很简单,但要做到在不一样的同时,又要独特、受欢迎、感动人,这就非常难了。做一个造型独特的蛋糕老实讲很简单,你翻食谱备材料,只要发挥一点儿创意,你可以随时做出独特的蛋糕。但如果你还要让蛋糕好吃又受欢迎,这就不是你去翻食谱可以学到的细腻功夫。所以,这流行音乐的革命由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