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而后发制人 (2)

萧何的一番话,虽然起到了一点效果,但是还是没能让刘邦完全从死胡同里走出来。后来,经过张良等人的劝说,刘邦才逐渐看清了形势,从颓丧中慢慢地振作起来。于是,刘邦宣布接受分封,以萧何为丞相,立即启程赶赴巴蜀。

接着,刘邦又以汉王的身份,赐给客座军师张良黄金百镒、珍珠宝物二斗,张良接受了这些赏赐后,却将它们原封不动地转赠给了在鸿门宴中保护过刘邦的项伯。

张良将这些礼物转赠给项伯后,希望他能向项羽请求,将汉中盆地整个封给刘邦,项伯满口答应。不久,项伯竟真的说服了项羽,把整个汉中盆地都封给了刘邦。

然而刘邦进入子午谷后,已经没有路了,只能在栈道上行走。栈道是一种先穿凿岩壁、再用圆木作支柱而建架成的人工通道,只能容几人行走,大队人马及重物均不能从上面过去,因有些栈道的木头已经老化,要安全通过,必须先动用军力修复、加固,而且有的地方还要拆掉重建,所以工程十分巨大而又艰难。

栈道的底下是千丈深谷,一不小心掉下去,便会粉身碎骨。尤其有些特别艰险的地方只能容一个人单独小心通过,所有的粮食、器具、武器都必须用人力一个个背过去。所有行人只能沿着山路攀爬前进,那些体力虚弱或过分粗心的人,往往一不留神就消失在千丈深谷中,连尸体也难找到。

张良跟随刘邦到汉中后,刘邦要求他先回韩王处,待取得韩王同意后,再入汉中辅助他。张良也欣然答应,并暗中建议刘邦焚烧经过的栈道,这样一方面可阻挡外面兵力的侵入,另一方面还可以向项羽表示,刘邦已无意再回中原争霸,以此麻痹项家军。

范增派来的密探很快便向项羽密报了这个消息,项羽也因而消除了对刘邦的防范心理。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公元前206年,“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指杜县,在今陕西西安南)人蚀中(即子午谷,又称子午道)。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刘邦入汉中时,的确是让张良烧毁了通往关中的栈道。但是,在汉中与关中之间,通道并非只有子午谷一条,另外还有褒斜、傥骆、陈仓等,张良所烧栈道究竟在哪里,从上述记载无法看出。按常理分析,张良既然是要东归韩都阳翟,自然是从原路返回最为方便,因此其所烧为子午栈道的可能最大。不过,张良东归时所烧栈道也可能是褒斜栈道。这是因为,张良与刘邦分手的地点是褒中,褒中位于褒斜谷南端,由此向北入褒斜谷道回关中也比较近,且在楚汉之际,褒斜道同样是勾通汉中、关中两地的主要通道之一。

从军事谋略学角度来分析,刘邦、张良烧毁栈道的举措,属于韬晦之计的范畴。“韬”字的本意是弓袋,引申为掩蔽,敛藏的意思。“晦”则是阴暗不明的意思。所谓“韬晦”,就是把自己的才能、打算等隐藏起来,以掩人耳目,欺骗对手。

刘邦与张良合谋烧掉栈道,的确是很高明的韬晦策略。这一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麻痹了项羽,使其放松了对刘邦的最后一点警惕,而且还有效地防止了其他诸侯国及乱兵盗贼的袭击。

当时,在推翻暴秦的战争中形成的所有政治军事集团,以项羽的势力最为强大,特别是巨鹿之战后,项羽的政治军事力量达到了巅峰状态。他甚至自称西楚霸王,分封诸侯,为天下王,不可一世。但是,他却始终有一个潜在的敌人,那就是刘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