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而后发制人 (3)

从表面上看,刘邦的实力不如项羽,但他的潜力却比项羽大。从资历来讲,刘邦与项羽原本都是同时起义的义军首领,而且曾经同属义帝的臣僚,他们在身份上本来就难分高下。从功劳来看,刘邦在反秦战争中同样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特别是他率先攻入关中,更是其他诸侯所无法比拟的。从素质来看,刘邦宽厚大度,善于用人,有政治头脑,比项羽高出许多。所有这些,都使他有能力、有条件与项羽争霸天下。所以,项羽对他怀有戒心,处处进行限制,甚至企图把他封闭在汉中、巴蜀的崇山峻岭之中,永远不得东归,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从后来事情的发展结果看,刘邦的韬晦之计是成功的,他的上述目的也随之达到了。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回到韩国后,项羽因张良跟着汉王刘邦去了趟汉中的缘故,不让韩王成留在自己的封国,而把他和张良一块儿带到了彭城。

张良对项羽说:“汉王把栈道都烧毁了,已经不打算东归了。”

项羽果然从此不再担忧西边的刘邦而放心地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去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刘邦在大将韩信的策划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消灭了项羽留在关中的三个诸侯王,将关中据为己有,从而拉开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序幕。

无论是范增也好,项羽也好,把刘邦“压制”到巴蜀之地,其实都是严重的失策,竟在无意、无知中让刘邦得到了一个进可以攻取关中,退可以御敌于“门”外的良好的立国之地。

巴蜀虽位置偏远,道路难行,但也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仅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且从春秋到秦末一直未遭到过战争的破坏。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四面高山耸峙,中间平原宽广;陆有剑门之障,水有三峡之险;东扼长江,实为吴、楚咽喉;北越秦岭,可以直捣关中——军事上可攻可守,实为一个很好的立国之地。

汉中的战略地位同样重要。刘邦贿赂项伯,向项羽请求加封汉中之地,正是出于这一原因。问题在于,项羽既然已经认识到刘邦可能对他构成威胁,却又把这样重要的地区封给他,并且还要让章邯、司马欣、董翳这样三个既不得关中民心又无智略德才的降将在关中防御刘邦,真是愚蠢透顶。

刘邦自在汉中拜韩信为将后,一出“汉中对”,让刘邦豁然开朗,他既看清了自己的实力,也看清了项羽的弱点。于是他便采取韬晦之术,故意在汉中装作一副无所作为的样子,暗中却将东征计划全权委托给了韩信。韩信采取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一举击败了镇守关中的章邯,刘邦入汉中仅仅四个月时间,便又攻入了关中。

刘邦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复出,主要是他从韩信的“汉中对”中受到了启发,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

阅读启示

纵观历史,凡是懂得韬晦之术的人,一般都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在自知自己的力量比较弱小,不足以跟对手力敌抗衡时,则采取隐藏大志,屈身示下,以求长远之计。刘邦能在几个月内出奇不意地攻入关中,正说明他深谙韬晦之术。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