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部(1)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教授魏德东认为,农民生活单调,在乡村里开设基督教堂,不仅可以为他们寻找一个聚会的场所和机会,而且还能弥补他们心灵上的空虚。

或许这只是一部分原因。

傈僳族、怒族天性乐观,是随性不爱计划的民族,喜欢喝酒,即便在刀耕火种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打下的粮食不少都酿酒喝了。针对这些习惯,最初基督教在怒江传播时,反对喝酒抽烟,教导人们注意卫生。怒族人喜欢杀牲祭鬼,每年都要杀掉大量的牲畜,对于需要牲畜劳作的农家是很大的负担。基督教反对杀牲祭鬼,可以帮助村民提高生产力。

基督教的教义,以一种本土化的传播方式和现实意义,逐渐俘获了怒江人心。

86岁的拉吉过去是老姆登村的祭师“于古苏”。怒族称鬼神精灵为“于”,相信万物有灵。傈僳族、怒族、独龙族都有不同的图腾,各自为政。基督教来了之后,“不能信两个神了”,怒江的各民族第一次有了统一的信仰。“于古苏”拉吉失业了,后来只能跟着马帮到缅甸做生意。

现在,老姆登最高的“精神长老”是60岁的兰宝,他教名“伊利亚”,在现场客串手风琴伴奏,他有怒族人特有的黝黑肤色,眼神浑浊,说话深思熟虑,很有威信。

兰宝听老人讲,只有怒江才有这种口耳相传的四声部赞美诗唱法。他拿出一本傈僳文赞美诗,上面标注了男声高低音和女声高低音共四个声部。“这是阿依达和妻子阿子达来到怒江传教的时候,结合傈僳族和怒族的对歌曲调,专门创造的歌唱法。”

阿依达是“尊敬的牧师”的意思,阿子达,则是“尊敬的大姐”。这两个美国牧师的名字,至今在老姆度人中流传。

拉吉老汉声称曾见过阿依达。在昏暗的千脚楼里,坐在火塘前的拉吉抽着旱烟说,“他个子很大,眼球是灰色的,人很善良。” 阿依达在上世纪20年代深入怒江,和妻子住在对岸的架科底村传播基督,村民对他的妻子阿子达印象更好,记忆中这是一个开朗的白人,会弹琴纺织,还为村民免费治病接生。

当年拉吉还是小青年,要去英国军队控制的缅甸做生意,阿依达亲手交给他一个路条,在缅甸畅行无阻。拉吉说,到了缅甸英军控制区,看见自己是阿依达引荐来的,“那些人拍手欢迎我们,让我们上飞机参观。”

拉吉的妻子亚加80多岁,说自己小的时候,阿子达还抱过她。1944年前后,阿依达从缅甸回来,全村人翻越茶马古道到兰坪迎接他。不到12岁的亚加也加入其中。村民只是为了告诉阿依达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的妻子阿子达因为伤口感染早些时候去世,就埋在村里。阿依达后来又娶了另一个加拿大传教士作妻子。二战爆发的时候,两人取道缅甸回国,再也没有回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