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部(2)

村民口中的阿依达和阿子达,就是历史上对基督教在云南扎根起到了重要影响的美国牧师杨思慧夫妇。

基督教最早传入怒江是1913年。英国传教士麦元西主持的缅甸八莫基督教内地会曾派遣一位缅籍克伦族青年教士巴托前来怒江地区传教,虽然他当时在这片区域起到的影响微乎其微,却由此拉开了怒江州基督教史的序曲。

20 世纪20 年代,大批外国传教士从缅甸进入西南,遭到当地民众的抵御,原因主要是语言隔阂。1920年,内地会英国牧师傅能仁来到傈僳族地区之后,并没有急于传教,而是先学习了半年傈僳语,培养了傈僳族传教士。傈僳族在怒江属于强势民族,傈僳语也在部分怒族和独龙族通用,用傈僳语传教淡化了当地人的排斥心理。

傅能仁还用拉丁字母拼音创造了傈僳文字。这些注音文字, 以音对字, 笔画简单, 适应了当地民众的认知方式,一般学习二三个月就能读能写。

杨思慧夫妇则继承了傅能仁的衣钵,最终用傈僳文翻译完成了《圣经》,现在,傈僳族、 怒族、独龙族在教堂诵经、唱诗一直使用傈僳语言文字,即便是怒族的老年人,也能读懂傈僳文《圣经》,就是拜传教普及所赐。

杨思慧夫妇显然具有高超的音乐素养,他们发现,当地土著民族的对偶句式与《旧约全书》中“箴言录”和“大卫诗”句式相似,于是修改整理了赞美诗歌集,形成了具有怒江特色的四声部赞美诗,传唱至今。

每年圣诞节,老姆度教堂成为周边各乡数千名教徒集中的地方。祈祷、唱赞美诗、吃饭、聊天,活动持续三天三夜,不知疲倦,犹如一个盛大的Party。

阿依达属于第一批进入怒江的牧师,经过30年的传播,到20世纪50年代,云南、贵州、四川的基督教徒约有30万,占当时中国基督教信徒总人数的30%。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