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一矛盾引发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处理。答案产生了一个针对该矛盾的科学解决方案,对那些从事求生训练的人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我将利用囚禁体验对该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被俘后的典型反应该是什么样的?被掳后,共性反应包括开始时的惊恐、怀疑、否定现实、感到脆弱和无助。接下来几个小时或几天后,显现出愤怒和沮丧,自我拷问“凭什么是我”?他们经常安慰自己的话包括,“如果我能逃出去,我会变得更强”,或者“我将把我的一生奉献给这项崇高的事业”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自尊在与囚禁的徒劳抗争中慢慢被侵蚀掉。通常超过6个月后,原本愤怒和沮丧的情绪开始变得顺从,不那么极端了。俘虏会在活着的每一天努力生存。被俘后的反应会受以下因素影响:(1)文化背景;(2)关押的时间;(3)被拷问的强度;(4)其他俘虏的支持和帮助;(5)先天倾向;(6)执行危险任务之初就进行了心理暗示;(7)成熟度;(8)个人的价值体系;(9)被捕前家庭关系良好状况。俘虏们会迫不及待地利用上述资源来应对威胁。
俘虏们最常用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可以通过被俘人员的口供以及求生者的第一手资料确认这些信息。囚禁刚开始,每个人会努力保持镇定并安慰自己囚禁马上就会结束,他们通过睡觉来逃避自己的真实境况,大多数人会陷入与获救有关的“神奇想象”,一旦救援发生就意味着“全结束了”。他们常常幻想关押他们的人认识到了错误并将他们释放。随着时间的推移,求生者身上会自发产生一些控制和预测意识,他们会努力与其他俘虏进行沟通,进行身体恢复训练,恢复生活规律。他们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家庭观念融为一体。当俘虏们聚在一起时,就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群体。对于那些可能进入该群体的求生者而言,尽管有可能成为被拷问的对象,但内心会有一份“正义”感。
为了进一步强化自己对形势的控制力,俘虏们会积极体验被俘前的角色。无论是否有必要,他们都会通过想象或者行动来不断提醒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为其他俘虏提供急救和安慰。他们会做好日常生活安排,建立“梦想家园”,回顾过去为争取控制感和个人价值而完成的训练。他们也经常会缅怀过去那些令人愉快的经历。大多数俘虏学会了在回忆与家人和亲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时候不受不良情绪的影响,他们甚至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回忆与家人在一起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