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戏剧菜鸟的“鲁迅”编造史(3)

二、他的思想:

1.关于“胡适还是鲁迅”的争论。胡适说: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鲁迅说:在自由之前,应当先求平等。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

有关“个人本位”和“自由优先”,鲁迅的确没想透,这是他哲学的短板。但胡适与权力的关系暧昧不清,也不能实现他的自由主义理念。

不是他们二人有错,而是历史根本不给他们以“正确”的机会。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他们想做对的事而不得,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做出权宜的选择,于是一切都像是不对似的。

2.“向左转”。出于对大众苦难的感同身受,早年信奉尼采超人哲学的鲁迅选择与左翼青年和弱者政党联合。这种“向左转”是发乎人道热肠,而非组织原则,因此当他感到“组织”的异化和逼迫时,不惜跟组织领导翻脸。

3.“代价论”思想。他认为,为了被压迫者的解放,毁灭知识分子及其文化是必要的代价——包括毁灭他自己,也是这心甘情愿的代价的一部分。但同时,他译的又多是苏联的“同路人”——那些毁灭于革命的知识分子——的作品。此中暗含他精神上的大矛盾。

4.对国民劣根性和专制政治的批判。这一部分于今最有生命力和针对性,是本剧的精神核心。

5.鬼气。他一直想创作一部有关人与鬼的剧本,结尾是一个人死的时候,看见鬼掉过头来,在这最后一刹那,他发现鬼的脸是很美丽的。(高长虹:《一点回忆》)

6.人格主义、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唯物主义与宗教式情感的矛盾。他有超人的能力和精神,同时怀着对弱者的忘我深情。极富人情味,极软的心肠,却痛感书生无力,呼唤革命的“血与剑”。理念上认同“为达革命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其实只是咬牙切齿地发狠而已,实际上他做不到。

7.鲁迅“被权力利用”的问题。他的思想与利用他的权力之间,真有某些同构性吗?这涉及到他的哲学短板。此问可与问题1相互参照。

毛泽东赞他,是借他的感召力吸引知识分子靠拢自己的政党,争取文化领导权。“文革”时期,鲁迅被重塑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典范”,许广平也参与其中。其间有大悲剧。

三、与鲁迅关系密切的人物之命运:

1.许广平。初为青年反抗者,后成鲁迅的助手和贤妻,鲁迅逝后是其遗产守护人。1949年后,为了鲁迅不致遭到灭顶之灾,违心说“鲁迅是毛主席的小学生”。1968年,鲁迅手稿被江青夺走,她惊吓焦虑至极,心脏病突发而死。

2.朱安。一只无爱的爬不动的沉默蜗牛。

3.周作人。本来兄弟怡怡,都是五四风云人物。因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的缘故(真正原因已成谜,是否在戏里写出自己的猜测,再看),与鲁迅反目。自此彻底皈依个人主义。后在汪伪政府中任职,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坐牢。1949年后被剥夺选举权和著作署名权,译书,写关于鲁迅的回忆录,始终未改语言风格。1967年被红卫兵打死。自嘲“寿则多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