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学形象上的“高、大、全”和听觉形象上的“高、响、快”相呼应,“文革”时期的“样板美术”在视觉形象上表现为“红、光、亮”的美学风格。油画《我是“海燕”》是70年代革命“样板美术”的经典之作,其在当时的影响力不亚于《毛主席去安源》。这两幅作品代表了“文革样板美术”在身体塑形上的典范。《毛主席去安源》塑造的是一位男性革命领袖的青春形象,而《我是“海燕”》则是女性革命战士的青春形象的样板。
画面上一个女兵在暴风雨中攀在电杆上抢修线路,背景是阴暗的天空、狂泄的暴雨和雷电的闪光,烘托出人物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切都符合“样板文艺”的原则。毫无疑问,海燕的意象来自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暴风雨中飞翔的海燕,通常被用作革命英雄的象征。而海燕的轻巧、敏捷、迅疾的特性,更具女性气质。因而,海燕所包含的矫健、英勇的寓意,一般被视作女性革命英雄特有的精神气质。“文革”期间,曾经有一份红卫兵传单,将江青比作“文化大革命红色暴风雨中矫健的海燕”。在这幅画中,“海燕”既是话务兵的联络暗号,又是搏击暴风雨的革命女战士的精神象征。斜射的雨线和在风中飞扬的雨衣所构成的倾斜和不稳定的背景富于动感,更加凸显了凌空挺立女战士坚定、矫健的身姿。
悖谬的是,身体,尤其是欲望化的肉身,在革命的意识形态中,总是禁锢的对象。性别特征总是需要巧妙而又严密地加以掩盖和抹杀。这位“海燕”也不例外。作为女性的身体被严肃的军装严密包裹,其在豪雨如注的激情之夜所从事的事务,也只能是革命的工作,为革命牵线搭桥。然而,艺术却又在无意识中,泄露出一些非意识形态化的内容。革命的主题并不能彻底掩盖生命的本能冲动。透过动荡不安的画面,隐约可见一种难以掩盖的生命激情。草绿色的军装被暴雨淋湿,严谨的军装包裹下的女性身体线条毕现,红扑扑的面部在冷色调的天空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也正因为这位女战士的形象泄露出来的女性的身体性感和暧昧的激情,使得这幅作品比同时期其他许多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它有时会令人陷入危险的遐想。一位青年女性在暴雨之夜的激情及其凌空的身体形象,在“文革”这个昏暗湿冷、危机四伏和令人不安的“雨夜”,或多或少也给人带来了一丝微薄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