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俗人之举的恋爱 6

1920年下半年,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事创建中国共产党上。为了进一步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新思想,为建党做好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毛泽东决定创办“文化书社”,发行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报刊。但是,在筹办过程中,毛泽东遇到了困难,首要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为了筹集经费,毛泽东四方奔走,甚至把自己微薄的薪水都全部贴上去了,然后经费仍然不足。

杨开慧目睹这一切,心急如焚。

怎么办?杨开慧想到了父亲病逝时,北京的朋友们曾赠过一笔祭奠费,这笔祭奠费除安葬父亲时用了一些外,还剩下一部分。但杨开慧又犹豫了。由于父亲的病逝,家里的生活日渐窘迫,这是不能轻易动用的一笔钱。但她又不忍心看到为经费奔波而消瘦的毛泽东。想到这里,她决定和母亲商量一下。她有意和母亲谈起毛泽东办“文化书社”的事。

“润之遇到了难处,他为了办书社,把自己的薪水都搭进去了。”

“那现在凑得怎么样?”已将毛泽东视为爱婿的母亲向氏关切地问。

“还是不够呐!”

“唉——”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要是你爸爸还在世就好了,他一定会想办法资助一些的。”

“妈,爸爸去世时,北京的朋友赠送了一笔祭奠费,不知道现在还剩下多少?”杨开慧看着母亲,试探着问:“是不是可以拿出来帮一下润之?”

“剩倒是还剩了一点,不过……”母亲向氏面露难色。

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

杨开慧知道自己为难了母亲。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里断绝了收入,这笔钱,可以说是全家的救命钱。杨开慧停顿了一会儿,说:“妈,润之办书社是件大事。为了改造中国与世界,他想传播马列思想,宣传新文化运动,使广大民众懂得救国的道理,启发工农大众的革命觉悟,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统治。到那个时候,我们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家家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母亲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艰苦一点,少吃一口,少穿一点,就能克服过去……”

女儿的一片真情,终于打动了母亲的心。

在杨开慧的协助下,毛泽东创办的文化书社不断扩大,近长沙城内就设立了七个贩卖部。书社同全国有业务往来的书报社就有70余家;上海的陈独秀、北京的李大钊都是书社的“信用代表”;同恽代英在武汉创办的利群书社结成了姊妹关系,互通有无,并很快在平江、浏阳、衡阳、宝庆等七个县建立了分社。此时的书社,实际上成了毛泽东建党活动的主要联络点,他们经常在这里开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也都由文化书社收转。文化书社为在湖南传播新文化、传播马列主义和初期建团、建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创办文化书社的同时,为了组织学会会员和进步青年和社会人士进一步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又发起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明确规定“以研究俄罗斯之一切事情为主旨”,还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吸收新民学会以外的进步青年参加。在这些活动中,杨开慧成为毛泽东最为得力的助手。也正是在这些实际工作的接触中,毛泽东确信自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

1920年冬,毛泽东和杨开慧在一师附小结婚。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恋爱是自由的、浪漫的,结婚也表现出对世俗、对传统的反叛。杨开慧不坐花轿,不带嫁妆,既没有媒妁之言,也没有豪华的礼仪,自由地与毛泽东生活在一起。用杨开慧的话说,是“不作俗人之举”。

结婚前,毛泽东和杨开慧都住在集体宿舍里。婚后不久,恰逢春节,两人便回板仓小住十几日,既是看望杨老太太和兄嫂,又算是度蜜月了。其间,杨开慧陪同毛泽东踏遍了板仓的山山水水,探亲访友,实地考察。在杨开慧短暂的人生中,和毛泽东在板仓的这十几天,成了终生难忘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读书导航